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6-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6-7页 |
1.1.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7页 |
1.1.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7页 |
1.2 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 第7-8页 |
2 新客观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 第8-23页 |
2.1 一战对德国表现主义所带来的启示 | 第8-16页 |
2.2 表现主义的末期与新客观派的诞生 | 第16-21页 |
2.3 “堕落”的艺术与新客观派的消亡 | 第21-23页 |
3 “荒诞”的魏玛与新客观派的艺术创作 | 第23-53页 |
3.1 街头残像 | 第24-29页 |
3.2 性与谋杀 | 第29-38页 |
3.3 平民生活 | 第38-43页 |
3.4 政治讽刺 | 第43-48页 |
3.5 宗教题材 | 第48-53页 |
4 新客观主义在近代艺术中的地位与意义 | 第53-58页 |
4.1 因果:表现主义和新客观主义的关系 | 第53-54页 |
4.2 新客观主义的“特殊”性 | 第54-55页 |
4.3 新客观主义的民族性特征:清醒的理想主义 | 第55-56页 |
4.4 新客观主义的政治性特征:双刃剑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