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11-1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恶意软件与防病毒产品检测技术 | 第13-22页 |
2.1 恶意软件 | 第13-19页 |
2.1.1 DOS病毒 | 第13页 |
2.1.2 Win32PE病毒 | 第13-15页 |
2.1.3 宏病毒 | 第15页 |
2.1.4 脚本病毒 | 第15-16页 |
2.1.5 网络蠕虫 | 第16-17页 |
2.1.6 特洛伊木马 | 第17-18页 |
2.1.7 Rootkit | 第18-19页 |
2.1.8 勒索软件 | 第19页 |
2.2 防病毒产品检测技术 | 第19-20页 |
2.2.1 防病毒产品检测率 | 第19-20页 |
2.2.2 防病毒产品防护能力检测 | 第20页 |
2.2.3 防病毒产品性能检测 | 第20页 |
2.3 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云计算技术与带外监控技术 | 第22-27页 |
3.1 虚拟化技术 | 第22-23页 |
3.2 带外监控技术 | 第23-25页 |
3.2.1 带外监控技术概述 | 第23-24页 |
3.2.2 LibVMI | 第24-25页 |
3.2.3 DRAKVUF | 第25页 |
3.3 带外监控技术相关工作 | 第25-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基于带外监控技术的防病毒产品检测平台的设计 | 第27-34页 |
4.1 目前防病毒产品检测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4.2 检测平台的总体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4.3 检测平台总体架构 | 第28-33页 |
4.3.1 检测平台总体架构 | 第29页 |
4.3.2 测试指标 | 第29-31页 |
4.3.3 测评步骤 | 第31-3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带外监控检测平台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34-46页 |
5.1 检测平台环境 | 第34-36页 |
5.2 防病毒产品实时防护能力检测 | 第36-43页 |
5.3 防病毒产品性能损耗 | 第43-44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46页 |
6.2 存在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