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职业兴趣理论与职业兴趣测量 | 第11-17页 |
1.1.1 兴趣及职业兴趣 | 第11页 |
1.1.2 西方职业兴趣理论和测量 | 第11-16页 |
1.1.3 国内职业兴趣理论和测量 | 第16-17页 |
1.2 职业兴趣理论的发展融合 | 第17页 |
1.3 职业兴趣理论的评述 | 第17-19页 |
1.4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19-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1 被试 | 第21页 |
2.2 专业分类标准 | 第21-22页 |
2.3 研究工具 | 第22页 |
2.3.1 个人球形职业兴趣量表简表中国版(PGI-SC) | 第22页 |
2.3.2 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Major Commitment Scale of Undergraduate) | 第22页 |
2.4 研究程序 | 第22-2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3-45页 |
3.1 PGI-SC的信度分析 | 第23页 |
3.2 PGI-SC的效度分析 | 第23-37页 |
3.2.1 PGI-SC的结构效度分析 | 第23-25页 |
3.2.2 PGI-SC的地区常模均数及40个专业类的差异检验 | 第25-34页 |
3.2.3 不同专业承诺度组别之间的职业兴趣得分差异性分析 | 第34-37页 |
3.3 我国高校主要专业的职业兴趣搜索码的编制 | 第37-45页 |
3.3.1 专业类职业兴趣搜索码的编制 | 第37-42页 |
3.3.2 学科门类的职业兴趣搜索码的编制 | 第42-43页 |
3.3.3 专业承诺高低两组职业兴趣搜索码的比较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9页 |
4.1 PGI-SC的信度和效度水平 | 第45-46页 |
4.2 专业类职业兴趣搜索码的同时效度 | 第46-47页 |
4.3 编制学科门类的职业兴趣搜索码的意义 | 第47-48页 |
4.4 编制专业类搜索码的方式 | 第48-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6 本研究的新颖和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