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汽车用高强钢板介绍 | 第12-14页 |
1.2.1 高强钢的定义与分类 | 第12-13页 |
1.2.2 汽车用高强度钢板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汽车用高强钢冲回弹控制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板料成形及回弹模拟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板料成形的主要缺陷分析 | 第17-18页 |
2.2.1 起皱 | 第17-18页 |
2.2.2 拉裂 | 第18页 |
2.2.3 回弹 | 第18页 |
2.3 回弹产生的机理 | 第18-19页 |
2.4 回弹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5 回弹的计算方法 | 第20页 |
2.5.1 有模法 | 第20页 |
2.5.2 无模法 | 第20页 |
2.6 回弹控制措施 | 第20-21页 |
2.7 dynaform 软件在本文中的使用方法介绍 | 第21-22页 |
2.7.1 应用 dynaform 软件的一般步骤 | 第21页 |
2.7.2 应用 dynaform 进行回弹模拟的方法 | 第21-2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控制系统及传递函数的理论 | 第23-31页 |
3.1 控制系统的定义 | 第23-24页 |
3.1.1 开环控制系统 | 第23-24页 |
3.1.2 闭环控制系统 | 第24页 |
3.2 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 第24页 |
3.3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3.4 傅里叶变换 | 第25-27页 |
3.4.1 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 第25-26页 |
3.4.2 傅里叶变换的分类 | 第26页 |
3.4.3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 matlab 实现 | 第26-27页 |
3.5 传递函数 | 第27-28页 |
3.5.1 传递函数的定义 | 第27-28页 |
3.5.2 传递函数的说明 | 第2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第4章 顶盖右侧边梁前加强板冲压成形仿真分析 | 第31-51页 |
4.1 顶盖右侧边梁前加强板的零件特点分析 | 第31-32页 |
4.2 顶盖右侧边梁前加强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7页 |
4.2.1 顶盖右侧边梁前加强板工艺补充的设计 | 第32-34页 |
4.2.2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34-36页 |
4.2.3 网格模型的导入 | 第36页 |
4.2.4 冲压方向的确定 | 第36-37页 |
4.3 顶盖右侧边梁前加强板拉延工艺参数的设置 | 第37-41页 |
4.3.1 坯料参数的设置 | 第37-38页 |
4.3.2 拉延类型的设置 | 第38页 |
4.3.3 接触类型设置 | 第38页 |
4.3.4 设置模具运动方式 | 第38-39页 |
4.3.5 模具间隙的设置 | 第39页 |
4.3.6 速度设置 | 第39-40页 |
4.3.7 压边力的设置 | 第40-41页 |
4.4 提交处理器求解计算 | 第41页 |
4.5 初步冲压成形过程模拟 | 第41-42页 |
4.6 优化工艺参数 | 第42-43页 |
4.7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5章 基于传递函数的顶盖右侧边梁前加强板回弹模面补偿 | 第51-81页 |
5.1 基于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回弹补偿的整体思想 | 第51-56页 |
5.1.1 回弹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5.1.2 基于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回弹补偿整体流程 | 第53-56页 |
5.2 初始冲压回弹模拟 | 第56-59页 |
5.3 基于偏置模具的回弹模拟 | 第59-67页 |
5.4 基于传递函数的回弹模面补偿 | 第67-77页 |
5.5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77-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