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立 | 第11-16页 |
1.2.1 非线性科学的来源及其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非线性的概念以及性质 | 第12-13页 |
1.2.3 参数的概念 | 第13页 |
1.2.4 参数化设计的定义及其与非线性设计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5 非线性建筑的概念 | 第14-1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2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 | 第18-23页 |
2.1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行成的动因 | 第18-20页 |
2.1.1 材料的多元化发展 | 第18-19页 |
2.1.2 结构观念的突破 | 第19-20页 |
2.1.3 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 | 第20页 |
2.2 影响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的思想基础 | 第20-23页 |
3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艺术 | 第23-31页 |
3.1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的概念 | 第23-24页 |
3.2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艺术特征 | 第24-26页 |
3.2.1 开放的空间形式 | 第24-25页 |
3.2.2 流动的形体特征 | 第25-26页 |
3.2.3 动态的构成设计 | 第26页 |
3.3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艺术的语境 | 第26-30页 |
3.3.1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对话 | 第27-28页 |
3.3.2 分形美学 | 第28-30页 |
3.4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艺术对人性的考虑 | 第30-31页 |
4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艺术的哲学依据和发展研究 | 第31-37页 |
4.1 非线性参数化理论起源与发展 | 第31-34页 |
4.1.1 混沌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31-33页 |
4.1.2 生成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 第33-34页 |
4.2 非线性参数化理论的科学研究 | 第34-37页 |
4.2.1 非线性参数化理论的科学研究 | 第34页 |
4.2.2 非线性参数化理论的哲学研究 | 第34-35页 |
4.2.3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的科学概念总结 | 第35-37页 |
5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艺术的表达及逻辑方式 | 第37-45页 |
5.1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艺术的表达方式 | 第37-43页 |
5.1.1 现实与虚拟的手法概括 | 第37页 |
5.1.2 有序与无序的手法概括 | 第37-38页 |
5.1.3 变形的手法概括 | 第38-39页 |
5.1.4 柔性和平滑混合的手法概括 | 第39-40页 |
5.1.5 折叠的手法概括 | 第40-43页 |
5.2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艺术的逻辑方式 | 第43-45页 |
5.2.1 拓扑学发散的应用 | 第43页 |
5.2.2 图解理论的应用 | 第43-44页 |
5.2.3 计算机逻辑的应用 | 第44-45页 |
6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设计方法 | 第45-51页 |
6.1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设计的思路与流程 | 第45-47页 |
6.1.1 方案前期调研阶段 | 第45页 |
6.1.2 方案功能区域划分阶段 | 第45-46页 |
6.1.3 方案草图概念表达阶段 | 第46页 |
6.1.4 数字化技术处理阶段 | 第46-47页 |
6.2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设计软件简介 | 第47-49页 |
6.2.1 犀牛软件(Rhino) | 第47-48页 |
6.2.2 草蜢(Grasshopper) | 第48-49页 |
6.3 技术支撑(结构、材料、构造分析) | 第49-50页 |
6.4 项目的最终呈现 | 第50-51页 |
7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空间造型艺术设计实例研究 | 第51-64页 |
7.1 日本仙台媒体中心 | 第51-58页 |
7.1.1 项目背景 | 第51-53页 |
7.1.2 构思及创意 | 第53-58页 |
7.1.3 非线性思维的表达 | 第58页 |
7.2 辛辛那提阿诺夫艺术中心 | 第58-64页 |
7.2.1 项目背景 | 第58-59页 |
7.2.2 构思及创意 | 第59-62页 |
7.2.3 非线性思维的表达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