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零件选配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产品装配工艺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高速列车转向架装配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4-16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论文的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转向架装配工艺质量优化及评价技术研究框架 | 第16-28页 |
2.1 转向架的结构与装配工艺分析 | 第16-22页 |
2.1.1 转向架结构组成 | 第16-18页 |
2.1.2 转向架装配工艺 | 第18-20页 |
2.1.3 转向架装配方法分析 | 第20-21页 |
2.1.4 转向架装配设备及工具 | 第21-22页 |
2.2 转向架装配工艺质量的定义与内涵分析 | 第22-25页 |
2.2.1 转向架装配工艺质量的定义 | 第22-23页 |
2.2.2 转向架选配工艺质量分析 | 第23-24页 |
2.2.3 转向架装配工艺质量分析 | 第24-25页 |
2.3 转向架装配工艺质量问题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2.3.1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3.2 转向架零件选配工艺质量优化方法 | 第26页 |
2.3.3 转向架装配工艺质量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转向架零件选配工艺质量优化方法研究 | 第28-44页 |
3.1 转向架零件选配原则 | 第28-29页 |
3.2 转向架零件选配工艺质量优化数学模型 | 第29-38页 |
3.2.1 基于田口质量观的多元质量损失函数 | 第29-34页 |
3.2.2 转向架零部件匹配精度测度函数 | 第34-36页 |
3.2.3 转向架零件选配工艺质量优化数学模型 | 第36-38页 |
3.3 基于模拟退火与粒子群算法的转向架零件选配工艺质量优化 | 第38-40页 |
3.3.1 粒子群优化算法介绍 | 第38页 |
3.3.2 算法调整思路 | 第38-39页 |
3.3.3 基于模拟退火与粒子群算法的转向架零件选配工艺质量优化 | 第39-40页 |
3.4 应用实例 | 第40-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人因仿真的转向架装配工艺质量评价方法 | 第44-58页 |
4.1 转向架装配工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52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与指标选取方法 | 第44-45页 |
4.1.2 转向架装配工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5-46页 |
4.1.3 装配可靠性 | 第46-47页 |
4.1.4 装配人员状态 | 第47-50页 |
4.1.5 装配环境 | 第50-51页 |
4.1.6 评价集与隶属度函数 | 第51-52页 |
4.2 装配工艺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2-54页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52-53页 |
4.2.2 评价指标间权重确立 | 第53-54页 |
4.2.3 多级模糊矩阵 | 第54页 |
4.3 应用实例 | 第54-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软件开发及应用 | 第58-65页 |
5.1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第58-60页 |
5.1.1 软件架构设计 | 第58-59页 |
5.1.2 软件开发环境 | 第59-60页 |
5.2 软件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 第60-64页 |
5.2.1 转向架装零件选配工艺质量优化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 第61-63页 |
5.2.2 转向架装配工艺质量评价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总结 | 第65页 |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附录A 参与选配的轮对装置各个零件的参数集合数据表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