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杂散电流相关标准 | 第12-14页 |
1.2.2 杂散电流和钢轨过渡电阻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城市轨道直流牵引回流系统与杂散电流分析 | 第17-30页 |
2.1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 第17页 |
2.2 直流牵引回流系统 | 第17-21页 |
2.2.1 钢轨与钢轨扣件 | 第18-19页 |
2.2.2 杂散电流收集网 | 第19页 |
2.2.3 排流柜 | 第19页 |
2.2.4 单向导通装置 | 第19-20页 |
2.2.5 钢轨电位限制器 | 第20-21页 |
2.2.6 变电站接地系统 | 第21页 |
2.3 杂散电流和轨电位的形成 | 第21-22页 |
2.4 杂散电流的危害 | 第22-24页 |
2.4.1 杂散电流的腐蚀机理 | 第22-23页 |
2.4.2 杂散电流的危害 | 第23-24页 |
2.5 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 | 第24-30页 |
2.5.1 双边供电系统模型 | 第25-27页 |
2.5.2 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 | 第27-30页 |
第3章 城市轨道直流牵引回流系统参数测量 | 第30-48页 |
3.1 基于LABVIEW的多通道高精度信号采集系统 | 第30-34页 |
3.1.1 LabVIEW简介 | 第30页 |
3.1.2 多通道高精度电压采集系统设计 | 第30-32页 |
3.1.3 多通道电压采集系统精度校验 | 第32-33页 |
3.1.4 高精度电流采集模块 | 第33页 |
3.1.5 高精度采集模块设备精度校验 | 第33-34页 |
3.2 钢轨纵向电阻 | 第34-36页 |
3.2.1 钢轨纵向电阻测量方法 | 第34-35页 |
3.2.2 钢轨纵向电阻实测 | 第35-36页 |
3.3 杂散电流收集网 | 第36-42页 |
3.3.1 杂散电流收集网截面计算 | 第36-39页 |
3.3.2 杂散电流收集网纵向电阻实测 | 第39-41页 |
3.3.3 杂散电流收集网的焊接、混凝土浇筑对纵向电阻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钢轨过渡电阻 | 第42-45页 |
3.4.1 正线钢轨过渡电阻测试方法 | 第42-43页 |
3.4.2 出入线碎石道床过渡电阻测试方法 | 第43页 |
3.4.3 钢轨过渡电阻测试实测 | 第43-45页 |
3.5 钢轨绝缘节性能评估 | 第45-47页 |
3.5.1 钢轨绝缘节性能评估方法 | 第45-46页 |
3.5.2 钢轨绝缘节性能实测案例 | 第46-47页 |
3.6 地铁杂散电流的评估 | 第47-48页 |
第4章 城市轨道车辆段、停车场杂散电流实测分析 | 第48-57页 |
4.1 停车场列车防脱钢绳熔断案例 | 第48-49页 |
4.2 停车场内杂散电流测试 | 第49-53页 |
4.2.1 测试方案 | 第49-50页 |
4.2.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2.3 停车场库内挂地线打火实测和分析 | 第52-53页 |
4.3 车辆段内杂散电流测试 | 第53-55页 |
4.3.1 车辆段内杂散电流测试方案 | 第53页 |
4.3.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4 杂散电流路径分析 | 第55-57页 |
第5章 单向导通装置和OVPD对钢轨电位的影响 | 第57-70页 |
5.1 轨电位异常问题 | 第57-59页 |
5.1.1 单向导通装置的影响 | 第58-59页 |
5.1.2 OVPD的影响 | 第59页 |
5.2 钢轨电位计算模型 | 第59-64页 |
5.2.1 牵引变压器模型 | 第59-60页 |
5.2.2 整流机组模型 | 第60-62页 |
5.2.3 钢轨电位计算模型 | 第62-64页 |
5.3 城市轨道牵引供电钢轨电位仿真 | 第64-70页 |
5.3.1 仿真参数 | 第64-66页 |
5.3.2 车辆段、停车场等效接地实例仿真 | 第66-67页 |
5.3.3 OVPD实例仿真 | 第67-70页 |
第6章 一种新型钢轨回流装置和控制方法 | 第70-73页 |
6.1 新型钢轨回流装置介绍 | 第70-71页 |
6.2 控制方法 | 第71-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实践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