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对教学组织形式提出新要求 | 第10页 |
(二)山东省教学的现状 | 第10-11页 |
二、分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 第11-15页 |
(一)分层教学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11-14页 |
(二)分层教学是教师应对新高考形势带来挑战的必由之路 | 第14页 |
(三)分层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经途径 | 第14-15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四、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 | 第18-2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一)因材施教 | 第20页 |
(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理论 | 第21页 |
(四)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21页 |
(五)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21-22页 |
二、分层教学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 第24-32页 |
一、学生分层要符合个性发展需求 | 第24-25页 |
二、教学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需要 | 第25-27页 |
(一)教学目标分层 | 第25-26页 |
(二)教学内容分层 | 第26页 |
(三)教学方法分层 | 第26-27页 |
(四)指导预习分层 | 第27页 |
三、教学实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 第27-28页 |
(一)导入新课 | 第27页 |
(二)课堂探讨 | 第27-28页 |
四、练习和作业针对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方案 | 第28-29页 |
五、教师辅导针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形式 | 第29-30页 |
六、评价要突出发展性功能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分层教学的实践 | 第32-48页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32-33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32-33页 |
(二)实验假设 | 第33页 |
二、实验对象 | 第33页 |
三、实验变量 | 第33页 |
(一)自变量 | 第33页 |
(二)因变量 | 第33页 |
(三)无关变量 | 第33页 |
四、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一)教材 | 第33页 |
(二)测量工具 | 第33-34页 |
五、实验流程 | 第34页 |
六、实验实施 | 第34-48页 |
(一)实验实施过程 | 第34-35页 |
(二)实施案例 | 第35-48页 |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分层教学的实践效果 | 第48-57页 |
一、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分析 | 第48-50页 |
(一)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总体影响 | 第48-49页 |
(二)对优秀生人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影响的分析 | 第50-51页 |
(一)对学生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形成的影响 | 第50-51页 |
(二)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形成的影响 | 第51页 |
三、对学生学习态度影响的分析 | 第51-52页 |
四、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影响的分析 | 第52-53页 |
五、对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影响的分析 | 第53-54页 |
六、个别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54-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57-60页 |
一、结论 | 第57页 |
二、反思 | 第57-60页 |
(一)分层教学需要不断调整策略 | 第57-58页 |
(二)对不同班级投入的精力和资源应相同 | 第58页 |
(三)教师需要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 第58页 |
(四)建议 | 第58-60页 |
注释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