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1-20页
    一、选题缘由第11-12页
        (一) 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精细化研究的趋势第11页
        (二)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第11页
        (三) 对当前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一) 理论意义第12页
        (二) 实践意义第12-13页
    三、文献综述第13-19页
        (一) 关于课堂评价概念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二) 关于课堂评价理论基础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三) 关于课堂评价语言的相关研究第15-18页
        (四) 已有研究述评第18-19页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9-20页
        (一) 研究内容第19-20页
        (二) 研究方法第20页
第一章 建构主义视角下小学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第20-27页
    一、建构主义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理论阐释第20-23页
        (一) 建构主义第20-22页
        (二) 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内涵第22页
        (三) 建构主义视角下小学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第22-23页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适切性第23-25页
        (一) 更符合当今课堂评价的本质第23页
        (二) 与新课程改革对评价的要求不谋而合第23-24页
        (三) 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第24-25页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基本特征第25-27页
        (一) 情境性第25页
        (二) 差异性第25-26页
        (三) 生成性第26页
        (四) 多元性第26-27页
        (五) 对话性第27页
第二章 当前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现实审视第27-50页
    一、当前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现状第27-32页
        (一) 课堂评价语言以表扬鼓励为主第31页
        (二) 简单肯定式的评价语言占比最高第31页
        (三) 描述性肯定的评价语言使用频率较低第31-32页
        (四) 存在无效的课堂评价语言第32页
    二、当前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第32-50页
        (一) 重单一轻多元第33-37页
        (二) 重判断轻描述第37-40页
        (三) 重形式轻实质第40-43页
        (四) 重结果轻过程第43-47页
        (五) 重统一轻差异第47-50页
第三章 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存在问题的成因透视第50-57页
    一、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对课堂评价语言的本质理解存在偏颇第50-52页
        (一) 对知识性质理解的偏差第50-51页
        (二) 科学评价观念的缺席第51-52页
        (三) 对师生关系理解的错位第52页
    二、薄弱欠缺的专业技能:对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能力掌控不足第52-55页
        (一) 语言表达技能匮乏,评价语言缺乏艺术性第52-53页
        (二) 课堂提问技能薄弱,问题设置不够合理第53-54页
        (三) 教学机智欠缺,课堂评价语言不够灵活第54页
        (四) 教学反思能力不足,未对评价语言深刻反思第54-55页
    三、应试粗放的学校教育:对教师课堂评价语言重视程度不够第55-57页
        (一) 学校教育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影响深重第55-56页
        (二) 学校教育对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研修的忽视第56-57页
第四章 建构主义视角下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改进策略第57-66页
    一、树立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念第57-59页
        (一) 构筑科学全新的知识观第57-58页
        (二) 构建开放多元的评价观第58页
        (三) 培养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第58-59页
        (四) 树立建构生成的学习观第59页
    二、优化课堂评价语言的操作技能第59-63页
        (一) 提升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第59-61页
        (二) 强化问题提问的生成性第61-62页
        (三) 增强教学反思的深刻性第62页
        (四) 凸显教学策略的灵活性第62-63页
    三、组建强有力的外部保障体系第63-66页
        (一) 学校开展深层次、有针对性的课堂评价语言研修活动第63-64页
        (二)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定期、持续的课堂评价语言培训活动第64页
        (三) 完善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第64-66页
注释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附录第71-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学前儿童STEAM教育课程设计及案例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民族小学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