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1.1 芋头 | 第18-20页 |
1.1.1 芋头的简介 | 第18页 |
1.1.2 芋头的分类 | 第18-19页 |
1.1.3 芋头的生物学形态 | 第19页 |
1.1.4 芋头的营养价值 | 第19-20页 |
1.2 芋头的开发利用与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1 芋头块茎的加工利用 | 第20-21页 |
1.2.2 芋头各组分的研究及利用现状 | 第21-23页 |
1.3 淀粉质植物饮料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3.1 淀粉质植物饮料的简介 | 第23页 |
1.3.2 淀粉质植物饮料的加工现状 | 第23-24页 |
1.4 芋头浊汁饮料制备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24-28页 |
1.4.1 芋头浊汁饮料制备存在的稳定性问题 | 第24-25页 |
1.4.2 芋头浊汁饮料稳定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 第25-28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8页 |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5.3 论文研究技术框架图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高压均质工艺对芋头浆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第30-48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2.1.1 材料及试剂 | 第30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2.1 原料的基本成分分析 | 第31页 |
2.2.2 芋头浆的流变特性研究 | 第31页 |
2.2.3 高压均质工艺对芋头浆稳定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4 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2.3.1 芋头组分的结果分析 | 第33页 |
2.3.2 芋头浆的流变特性 | 第33-36页 |
2.3.3 均质压力对芋头浆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40页 |
2.3.4 均质次数对芋头浆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3页 |
2.3.5 均质温度对芋头浆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芋头浊汁饮料稳定剂配方及均质工艺的优化 | 第48-6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3.1.1 材料及试剂 | 第48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8-4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3.2.1 芋头浊汁饮料的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第49页 |
3.2.2 芋头浊汁饮料稳定剂配方和均质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49-51页 |
3.2.3 检测方法 | 第5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3.3.1 芋头浊汁饮料稳定剂配方的单因素实验 | 第51-56页 |
3.3.2 芋头浊汁饮料稳定剂配方的正交实验 | 第56-58页 |
3.3.3 芋头浊汁饮料均质工艺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第58-60页 |
3.3.4 芋头浊汁饮料均质工艺条件的正交实验 | 第60-61页 |
3.3.5 芋头浊汁饮料的微观结构和感官状态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芋头浊汁饮料的杀菌工艺及品质研究 | 第63-70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63-64页 |
4.1.1 材料及试剂 | 第63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63-6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4.2.1 不同杀菌工艺对芋头浊汁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页 |
4.2.2 检测方法 | 第64-65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4.3.1 不同杀菌工艺的灭菌效果 | 第65页 |
4.3.2 不同杀菌工艺对饮料质构特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3 不同杀菌工艺对饮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4 不同杀菌工艺对饮料Zeta电位和离心沉淀率的影响 | 第67页 |
4.3.5 不同杀菌工艺对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6 不同杀菌工艺对饮料色泽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7 芋头成品饮料的质量指标 | 第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芋头浊汁饮料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 第70-80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70页 |
5.1.1 材料及试剂 | 第70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7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5.2.1 芋头浊汁饮料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 第70-71页 |
5.2.2 检测方法 | 第7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9页 |
5.3.1 不同贮藏温度下饮料质构特性的变化 | 第71-72页 |
5.3.2 不同贮藏温度下饮料流变特性的变化 | 第72-74页 |
5.3.3 不同贮藏温度下饮料粒径分布和粒径大小的变化 | 第74-75页 |
5.3.4 不同贮藏温度下饮料Zeta电位和离心沉淀率的变化 | 第75-76页 |
5.3.5 不同贮藏温度下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的变化 | 第76-77页 |
5.3.6 不同贮藏温度下饮料色泽的变化 | 第77-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