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4页 |
1.1 奶牛乳腺炎 | 第15-17页 |
1.1.1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及分类 | 第15-16页 |
1.1.2 奶牛乳腺炎防治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1.3 奶牛乳腺炎小鼠模型 | 第17页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7-24页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侵染宿主细胞 | 第18-19页 |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发生原因 | 第19页 |
1.2.3 ROS在细菌抗生素耐药性进化中的作用 | 第19-23页 |
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机制 | 第23-24页 |
1.3 抗菌肽 | 第24-33页 |
1.3.1 抗菌肽来源及分类 | 第24-25页 |
1.3.2 抗菌肽的直接杀菌机制 | 第25-27页 |
1.3.3 抗菌肽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27-28页 |
1.3.4 抗菌肽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3.5 菌丝霉素源抗菌肽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3.6 抗菌肽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菌丝霉素源抗菌肽对牛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杀菌特性的研究 | 第34-4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2.1.1 培养基及试剂 | 第35页 |
2.1.2 试验菌株及细胞 | 第3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2.2.1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35-36页 |
2.2.2 杀菌时间曲线测定 | 第36页 |
2.2.3 牛奶中杀菌活性测定 | 第36页 |
2.2.4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及毒性试验 | 第36页 |
2.2.5 利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评估抗菌肽胞内杀菌能力 | 第36-37页 |
2.2.6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2.3.1 抗菌剂对多株牛奶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 | 第37-38页 |
2.3.2 杀菌时间曲线 | 第38-39页 |
2.3.3 牛奶中杀菌活性 | 第39-40页 |
2.3.4 胞内杀菌活性 | 第40页 |
2.4 讨论 | 第40-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菌丝霉素源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的治疗作用 | 第43-49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3.1.1 试验菌株及动物 | 第43页 |
3.1.2 试剂及器材 | 第4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3.2.1 动物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液的准备 | 第44页 |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乳腺炎模型制备及治疗 | 第44页 |
3.2.4 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 | 第44页 |
3.2.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44-45页 |
3.2.6 炎症因子ELISA分析 | 第45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3.3.1 抗菌肽对乳腺组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数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2 乳腺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46页 |
3.3.3 抗菌肽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乳腺组织中TNF-α和IL-6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讨论 | 第47-48页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耐抗菌肽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诱导及其耐药分子机制 | 第49-66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0-52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4.1.2 质粒与菌株 | 第50页 |
4.1.3 引物和序列 | 第50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50-52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2-56页 |
4.2.1 MIC测定 | 第52页 |
4.2.2 体外诱导耐药试验 | 第52页 |
4.2.3 耐药菌株遗传性的测定 | 第52-53页 |
4.2.4 基因组提取与全基因组测序 | 第53页 |
4.2.5 突变基因的回补 | 第53-56页 |
4.2.6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4.3.1 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试验 | 第56-57页 |
4.3.2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肽耐药性的可遗传性测定 | 第57-59页 |
4.3.3 耐药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 | 第59-60页 |
4.3.4 BA01611nzR菌株中突变基因的回补 | 第60-62页 |
4.4 讨论 | 第62-65页 |
4.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ROS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肽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 | 第66-79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67-68页 |
5.1.1 主要试剂 | 第67页 |
5.1.2 质粒与菌株 | 第67页 |
5.1.3 引物及序列 | 第67页 |
5.1.4 主要仪器 | 第67-68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8-71页 |
5.2.1 细菌胞内ROS产量的测定 | 第68-69页 |
5.2.2 细菌胞内与ROS清除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 第69页 |
5.2.3 细菌突变率的测定 | 第69页 |
5.2.4 金黄色葡萄球菌BA01611的基因敲除 | 第69-71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5.3.1 抗菌肽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ROS的变化 | 第71-72页 |
5.3.2 抗菌肽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ROS清除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 第72页 |
5.3.3 抗菌肽处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福平突变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4 胞内ROS的产生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福平突变率的关系 | 第73-76页 |
5.4 讨论 | 第76-77页 |
5.5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第79-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9页 |
6.2 创新点 | 第79页 |
6.3 下一步研究思路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2页 |
附录 | 第92-101页 |
缩略词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