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编组站论文

编组站调车线运用优化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2章 编组站调车线运用相关因素分析第18-29页
    2.1 编组站调车线运用概述第18-21页
        2.1.1 编组站生产作业流程第18-19页
        2.1.2 调车线用途第19-20页
        2.1.3 调车线特征第20页
        2.1.4 调车线运用现状第20-21页
    2.2 调车线运用方案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1-26页
        2.2.1 编组站站型图第21-22页
        2.2.2 车流组号第22页
        2.2.3 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第22页
        2.2.4 货物车体种类第22-23页
        2.2.5 货物车辆类型第23-24页
        2.2.6 相关技术设备运用方案第24-26页
    2.3 编组站工作组织效率分析第26-28页
        2.3.1 平行进路及敌对进路第26-27页
        2.3.2 技术设备均衡运用第27页
        2.3.3 调车作业工作量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编组站调车线运用问题研究及模型第29-44页
    3.1 调车线运用方案问题描述及既有方法分析第29-34页
        3.1.1 既有定性确定方法第29-30页
        3.1.2 既有定量确定方法第30-33页
        3.1.3 调车线运用方案问题描述第33-34页
    3.2 编组站特殊车辆和线路的处理第34-36页
        3.2.1 特殊线路的处理第35页
        3.2.2 本站作业车的处理第35页
        3.2.3 空车的处理第35-36页
    3.3 考虑编组站衔接方向的调车场区域划分第36-39页
        3.3.1 针对上下行方向的调车线划分第36-37页
        3.3.2 针对线路方向的调车线划分第37-39页
    3.4 各线路方向内调车线运用优化模型第39-43页
        3.4.1 模型假设第39-40页
        3.4.2 模型参数表示第40页
        3.4.3 目标函数第40-41页
        3.4.4 约束条件第41-42页
        3.4.5 调车线运用优化模型汇总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调车线运用优化模型的算法设计第44-53页
    4.1 调车线运用优化模型的处理第44-46页
        4.1.1 多目标规划问题的分析与处理第44-45页
        4.1.2 编组站调车线运用模型的处理第45-46页
    4.2 遗传算法基本理论第46-48页
        4.2.1 传统算法分析第46页
        4.2.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第46-47页
        4.2.3 遗传算法的求解步骤第47-48页
    4.3 调车线运用优化算法第48-52页
        4.3.1 染色体结构优化第48-49页
        4.3.2 大车流相邻约束优化第49页
        4.3.3 调车线混用约束优化第49-50页
        4.3.4 精英策略第50页
        4.3.5 调车线运用优化算法步骤第50-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实例分析第53-62页
    5.1 资料汇总第53-54页
        5.1.1 昆明东站调车线特征第53-54页
        5.1.2 昆明东站车流组号汇总第54页
        5.1.3 昆明东站列车编组计划第54页
        5.1.4 昆明东站调车作业模式第54页
    5.2 调车线运用方案的确定第54-61页
        5.2.1 昆明东站特殊线路及车流的处理第54-55页
        5.2.2 考虑线路方向的调车线运用方案第55-56页
        5.2.3 各线路内的调车线运用方案第56-60页
        5.2.4 调车线运用方案汇总第60-61页
    5.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录第68-7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衔接研究
下一篇:铁路集装箱号码与车型智能识别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