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7页 |
1.1 定义坏死的研究 | 第8-9页 |
1.2 程序性坏死的信号通路 | 第9-11页 |
1.3 坏死的执行 | 第11-12页 |
1.4 程序性坏死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1.5 程序性坏死抑制剂 | 第13-14页 |
1.6 四环素控制的转录激活 | 第14-16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7-33页 |
2.1 材料 | 第17-19页 |
2.1.1 细胞 | 第17页 |
2.1.2 质粒 | 第17页 |
2.1.3 感受态 | 第17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2.1.5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33页 |
2.2.1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9-20页 |
2.2.2 贴壁细胞R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2.3 PCR反应 | 第21-22页 |
2.2.4 PCR产物纯化 | 第22页 |
2.2.5 载体和目的片段酶切反应 | 第22-23页 |
2.2.6 胶回收 | 第23页 |
2.2.7 载体与目的片段连接 | 第23-24页 |
2.2.8 转化 | 第24-25页 |
2.2.9 质粒提取 | 第25页 |
2.2.10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体系 | 第25-26页 |
2.2.11 细胞培养 | 第26页 |
2.2.12 DNA转染步骤 | 第26-27页 |
2.2.13 上清细胞蛋白提取 | 第27页 |
2.2.14 贴壁细胞蛋白提取 | 第27-28页 |
2.2.15 组织蛋白提取 | 第28页 |
2.2.16 Western blot实验 | 第28-29页 |
2.2.17 细胞的免疫荧光 | 第29-30页 |
2.2.18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0-31页 |
2.2.19 肿瘤细胞系皮下荷瘤移植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2.2.20 冰冻组织切片的制备及免疫荧光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3-43页 |
3.1 pLVX-Tet One-Puro-RIPK3-2×FKBP重组质粒鉴定 | 第33-34页 |
3.2 RIPK3-2×FKBP表达依赖于DOX | 第34-35页 |
3.3 RIPK3-2×FKBP表达与DOX的剂量和诱导时间呈依赖关系 | 第35-36页 |
3.4 DOX和Idimer诱导细胞死亡 | 第36-37页 |
3.5 DOX和Idimer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 | 第37-38页 |
3.6 DOX和Idimer诱导体系在多种细胞中都能工作 | 第38-39页 |
3.7 DOX和Idimer能快速诱导MLKL蛋白磷酸化 | 第39-40页 |
3.8 DOX和Idimer诱导体系效率更高可控性更好 | 第40-41页 |
3.9 DOX诱导小鼠肿瘤组织中RIPK3表达和MLKL磷酸化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第43-4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53-5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