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镕后期艺术歌曲的音高组织及技法分析--以艺术歌曲《嫦娥》、《往事二三》等为例
论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10页 |
第一章 罗忠镕生平及其创作分期 | 第10-14页 |
第一节 作曲家生平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音乐创作分期 | 第11-14页 |
一、第一时期(1947-1958) | 第11页 |
二、第二时期(1957-1964) | 第11-12页 |
三、第三时期(1979-至今)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四首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人声旋律分析 | 第14-18页 |
第一节 文学背景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人声旋律分析 | 第15-18页 |
一、依字形腔 | 第15-16页 |
二、依义行腔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罗忠镕四首现代艺术歌曲作品分析 | 第18-56页 |
第一节 《牵牛花》 | 第18-23页 |
一、序列分析 | 第18-20页 |
二、音高结构形态 | 第20-22页 |
三、调性特点 | 第22-23页 |
四、曲式结构 | 第23页 |
第二节 《黄昏》 | 第23-32页 |
一、序列分析 | 第23-26页 |
二、曲式结构 | 第26-27页 |
三、无调性对称和弦的运用 | 第27-30页 |
四、五声性和弦的铺垫 | 第30-31页 |
五、全音阶的运用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嫦娥》 | 第32-48页 |
一、十二音调式体系概述 | 第32-37页 |
二、音乐截断分析 | 第37-43页 |
三、曲式结构 | 第43页 |
四、节奏序列 | 第43-47页 |
五、点描主义的运用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往事二三》 | 第48-56页 |
一、序列分析 | 第48-51页 |
二、音高结构形态 | 第51-55页 |
三、曲式结构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罗忠镕四首艺术歌曲的创新与发展 | 第56-64页 |
第一节 十二音技术的发展 | 第56-60页 |
第二节 多样化的结构组织形式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多元化的音高结构 | 第61-62页 |
第四节 音乐风格的转变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