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肌理演化及整合研究--以宁波市韩岭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33页
    1.1 课题缘起第10-12页
        1.1.1 传统村落“社会—空间”图式关系的关注第10-11页
        1.1.2 传统村落“村落肌理”的引入第11-12页
    1.2 相关概念解析与研究对象界定第12-17页
        1.2.1 传统村落与村落肌理第12-14页
        1.2.2 宗族与宗族结构第14-16页
        1.2.3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6-17页
    1.3 村落“社会—空间”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7-26页
        1.3.1 乡村宗族社会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1.3.2 传统村落肌理的相关研究第19-22页
        1.3.3 聚落“社会—空间”关系的跨学科研究第22-26页
        1.3.4 综合述评第26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6-29页
        1.4.1 研究目的第26-28页
        1.4.2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第29-33页
        1.5.1 研究方法第29-32页
        1.5.2 论文框架第32-33页
2 宗族结构与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第33-51页
    2.1 乡村社会的宗族结构第33-42页
        2.1.1 宗族结构的形成因素第34-36页
        2.1.2 宗族结构的组织构架第36-39页
        2.1.3 宗族结构的演化形式第39-41页
        2.1.4 小结第41-42页
    2.2 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第42-49页
        2.2.1 村落肌理的要素构成第42-44页
        2.2.2 村落肌理的形成机制第44-47页
        2.2.3 村落肌理的空间表征第47-49页
    2.3 本章小结第49-51页
3 宗族社会与传统村落的时空耦合第51-69页
    3.1 宗族结构与村落肌理组织的空间关联第51-62页
        3.1.1 “聚族而居”的村落整体肌理第51-55页
        3.1.2 “内聚向心”的宗族组团肌理第55-60页
        3.1.3 “同房分序”的合院位序肌理第60-62页
    3.2 宗族变迁与村落肌理演化的时间关联第62-68页
        3.2.1 基于宗族分衍的肌理组织生长第62-64页
        3.2.2 基于宗族异化的肌理组织演替第64-66页
        3.2.3 基于宗族瓦解的肌理组织嬗变第66-68页
    3.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4 宗族结构下的韩岭村落肌理演化第69-103页
    4.1 韩岭村的宗族溯源第70-79页
        4.1.1“宗族”与“房族”:浙东的族房制度第70-72页
        4.1.2 湖域与驿道:韩岭的区域环境第72-73页
        4.1.3 移民与落籍:宗族的产生与构成第73-75页
        4.1.4 官族与重商:宗族的发展与变迁第75-79页
    4.2 村落肌理的雏形:宋-明初时期第79-85页
        4.2.1 以“老街”为轴线的聚落整体肌理第79-80页
        4.2.2 以“堂前”为核心的房族“墙门”肌理第80-85页
        4.2.3 小结第85页
    4.3 村落肌理的成熟:明清时期第85-94页
        4.3.1 从“线状”到“网状”的结构扩张第86-90页
        4.3.2 从“多元共生”向“分区而制”的片区生长第90-91页
        4.3.3 从“厅堂明廊”到“间弄轩”的墙门演化第91-94页
    4.4 村落肌理的“近代化”:晚清-近代第94-98页
        4.4.1 从“农商”到“工商”的要素增长第95-96页
        4.4.2 从“大墙门”到“独院”的墙门变异第96-98页
    4.5 村落肌理的嬗变:1949至今第98-101页
        4.5.1 传统公共空间肌理的衰落第98-100页
        4.5.2 从“大宅院”到“大杂院”的墙门衰落第100-101页
    4.6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5 保护传承中的韩岭村落肌理整合第103-126页
    5.1 韩岭聚落肌理的现状分析及保护困境第103-107页
        5.1.1 韩岭聚落肌理的现状分析第103-104页
        5.1.2 韩岭聚落肌理的保护困境第104-107页
    5.2 以“公共空间”为纽带的整体境域营造第107-114页
        5.2.1 延续街巷肌理的层次性第108-110页
        5.2.2 保持公共建筑的多样性第110-111页
        5.2.3 营造历史场所的主题性第111-114页
    5.3 以“堂前”为核心的宗族组团整合第114-120页
        5.3.1 现状肌理的辨析第114-115页
        5.3.2 外部边界的强化第115-117页
        5.3.3 内部肌理的整合第117-119页
        5.3.4 重点建筑的修缮第119-120页
    5.4 以“大夫第”为重点的墙门位序修复第120-124页
        5.4.1 对遗存院落进行重点修缮第120-121页
        5.4.2 对缺失肌理进行原型修复第121-124页
    5.5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结语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4页
附录第134-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及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电动汽车双向全桥DC/DC转换器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