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清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6-17页 |
1.1.1 改扩建路线技术方案研究 | 第16-17页 |
1.1.2 新旧路基拼接技术方案研究 | 第17页 |
1.1.3 施工组织和交通分流研究 | 第17页 |
1.2 国内高速公路改扩建现状 | 第17-18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3.1 改扩建方案确定 | 第18-19页 |
1.3.2 新旧路基拼接 | 第19页 |
1.3.3 交通分流保畅 | 第19页 |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原道路路线指标分析 | 第21-32页 |
2.1 原道路概况 | 第21-22页 |
2.1.1 沿线的自然条件 | 第21-22页 |
2.1.2 技术标准 | 第22页 |
2.2 平面指标评价 | 第22-27页 |
2.2.1 平面 | 第22-23页 |
2.2.2 长直线路段 | 第23-24页 |
2.2.3 短直线路段 | 第24-25页 |
2.2.4 连续平曲线 | 第25-26页 |
2.2.5 平曲线长度 | 第26-27页 |
2.2.6 平面技术指标结论 | 第27页 |
2.3 纵断面 | 第27-30页 |
2.3.1 纵坡及坡长 | 第27-28页 |
2.3.2 运行速度检查 | 第28页 |
2.3.3 竖曲线半径及长度 | 第28-29页 |
2.3.4 运行速度检查 | 第29-30页 |
2.4 路线指标评价结果与建议 | 第30-32页 |
2.4.1 设计符合性检查 | 第30页 |
2.4.2 运行速度下的安全性评价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路基拼接技术理论研究 | 第32-42页 |
3.1 差异沉降控制指标国内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3.2 差异沉降的组成与计算 | 第33-36页 |
3.2.1 沉降量的组成 | 第33页 |
3.2.2 主固结沉降S_c | 第33-34页 |
3.2.2.1 用 e-p 曲线计算主固结沉降 | 第33-34页 |
3.2.2.2 用压缩模量E s计算主固结沉降 | 第34页 |
3.2.3 瞬时沉降S_d | 第34-35页 |
3.2.4 次固结沉降 S_s | 第35页 |
3.2.5 地基的总沉降量 S | 第35-36页 |
3.3 分层总和法 | 第36-38页 |
3.3.1 计算原理 | 第36页 |
3.3.2 计算中的假定 | 第36-37页 |
3.3.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 第37-38页 |
3.4 地基沉降分析 | 第38页 |
3.5 工后沉降的计算与分析 | 第38-40页 |
3.5.1 工后沉降的概念 | 第38-39页 |
3.5.2 工后沉降量计算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改扩建项目路线方案研究 | 第42-64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42-43页 |
4.1.1 连霍高速公路介绍 | 第42页 |
4.1.2 既有道路技术标准 | 第42-43页 |
4.2 改扩建后标准 | 第43-44页 |
4.2.1 改扩建后技术标准 | 第43页 |
4.2.2 改扩建后工程规模 | 第43-44页 |
4.3 改扩建路线方案比选 | 第44-64页 |
4.3.1 K0+000~K3+500 段(起点至秦东镇) | 第44-45页 |
4.3.2 K3+500~K10+500 段(秦东镇至港口镇) | 第45-51页 |
4.3.3 K10+500~K19+500 段(港口镇至碨峪乡) | 第51-52页 |
4.3.4 K19+500~K47+000 段(碨峪乡至夫水镇) | 第52-53页 |
4.3.5 K47+000~K78+000 段(夫水镇至程家乡) | 第53-54页 |
4.3.6 K78+000~K94+517 段(渭南过境) | 第54-64页 |
第五章 路基方案设计 | 第64-75页 |
5.1 项目沿线地质情况分析 | 第64-66页 |
5.1.1 沿线地质、地层情况 | 第64页 |
5.1.2 沿线不良地质 | 第64页 |
5.1.3 沿线特殊性岩土 | 第64-66页 |
5.2 路基拼接加宽 | 第66-72页 |
5.2.1 原路路基状况及检测评价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5.2.2 路基拼接方案 | 第67-70页 |
5.2.3 路基拼接地基处理 | 第70-72页 |
5.3 特殊地质路基处理 | 第72-75页 |
5.3.1 湿陷性黄土地基 | 第72-74页 |
5.3.2 湿软地基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机电系统改扩建研究 | 第75-84页 |
6.1 方案设计界面 | 第75-76页 |
6.1.1 监控与通信系统 | 第75-76页 |
6.1.2 收费系统与通信系统 | 第76页 |
6.1.3 机电专业与房建专业的界面 | 第76页 |
6.2 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第76-78页 |
6.2.1 监控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6.2.2 监控系统管理体制及系统构成 | 第77-78页 |
6.3 收费系统方案设计 | 第78-81页 |
6.3.1 收费系统管理现状 | 第78-79页 |
6.3.2 收费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79页 |
6.3.3 收费系统管理体制及系统构成 | 第79-81页 |
6.4 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第81-84页 |
6.4.1 通信系统管理现状 | 第81-82页 |
6.4.2 通信网络结构的设计目标 | 第82-83页 |
6.4.3 通信系统管道土建实施要点 | 第83-84页 |
第七章 改扩建项目交通组织 | 第84-98页 |
7.1 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 | 第84页 |
7.2 交通组织模式的选择 | 第84-85页 |
7.3 划分施工阶段 | 第85-86页 |
7.4 分项工程实施方案 | 第86-94页 |
7.4.1 路基施工初期 | 第86-88页 |
7.4.2 路基施工末期 | 第88-91页 |
7.4.3 路面施工期 | 第91-94页 |
7.5 外部分流方案 | 第94-98页 |
7.5.1 总体方案 | 第94-95页 |
7.5.2 分流车型 | 第95页 |
7.5.3 分流路径 | 第95-98页 |
第八章 改扩建项目实施效果 | 第98-103页 |
8.1 交通流量后评价分析 | 第98-100页 |
8.1.1 历史年交通量统计分析 | 第98-99页 |
8.1.2 改扩建完成后交通量统计分析 | 第99-100页 |
8.2 交通安全后评价分析 | 第100-10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9.1 结论 | 第103-104页 |
9.2 本文创新点 | 第104页 |
9.3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打算 | 第104-105页 |
附件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