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保险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各种类型保险论文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研究--以宁国市为例

论文提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引言第9-12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3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1-12页
2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研究综述第12-19页
    2.1 国外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综述第12-14页
        2.1.1 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第12页
        2.1.2 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第12-13页
        2.1.3 巴西的统一医疗体系第13页
        2.1.4 墨西哥的大众医疗保险第13页
        2.1.5 简要评述第13-14页
    2.2 国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研究综述第14-19页
        2.2.1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4-16页
        2.2.2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的步骤和思路第16-17页
        2.2.3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面临的问题和争议第17-19页
3 宁国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第19-26页
    3.1 宁国市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发展概况第19页
    3.2 宁国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的必要性第19-24页
        3.2.1 筹资标准差异第20-22页
        3.2.2 保险待遇差异第22-23页
        3.2.3 小结第23-24页
    3.3 宁国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的可行性第24-26页
        3.3.1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均适用大数法则第24页
        3.3.2 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在保障对象上具有同质性第24-25页
        3.3.3 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筹资机制相似第25页
        3.3.4 宁国市城乡居民可享受的医疗服务差异较小第25页
        3.3.5 小结第25-26页
4 宁国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政策及运行现状分析第26-34页
    4.1 宁国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第26-31页
        4.1.1 管理部门第26页
        4.1.2 参保对象第26-27页
        4.1.3 筹资标准第27页
        4.1.4 基金管理第27-28页
        4.1.5 保险待遇第28-30页
        4.1.6 结算方式第30-31页
        4.1.7 监督制度第31页
    4.2 宁国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第31-33页
        4.2.1 统一的制度标准第32页
        4.2.2 合理的财政补助第32页
        4.2.3 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第32-33页
    4.3 宁国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第33-34页
5 宁国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第34-46页
    5.1 指标构建第34-35页
    5.2 调查方法与结果第35页
    5.3 样本概况第35-38页
        5.3.1 户籍和性别构成第35-36页
        5.3.2 年龄构成第36页
        5.3.3 职业构成第36-37页
        5.3.4 受教育程度第37-38页
        5.3.5 曾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第38页
    5.4 统计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5.4.1 医疗保险水平分析第38-39页
        5.4.2 就医便利性分析第39-40页
        5.4.3 医疗水平和服务分析第40-41页
        5.4.4 制度关注情况分析第41-42页
    5.5 宁国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评价第42-46页
        5.5.1 宁国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效果第42-43页
        5.5.2 宁国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产生的问题第43-46页
6 完善宁国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和建议第46-49页
    6.1 统一财政补助标准,探索不同缴费标准的制度设计第46页
    6.2 提高保险待遇水平,完善保险待遇的制度设计第46-47页
    6.3 增加目录内药品和诊疗项目,逐步统一基本用药目录第47页
    6.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乡居民的认可率第47-48页
    6.5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着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第48-49页
7 结论与创新第49-51页
    7.1 研究结论第49页
    7.2 创新之处第49-50页
    7.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附录第55-64页
    附录A第55-62页
    附录B第62-64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4-65页
详细摘要第65-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一篇: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