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 家庭暴力产生原因的研究 | 第13页 |
二、 家庭暴力治理现状和问题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 关于反对家庭暴力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主要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一、 主要研究理论 | 第16-20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三、 研究的框架和重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妇联组织参与家庭暴力治理的情况概述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家庭暴力的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一、 国际相关法律文件和部分国家对“家庭暴力”的定义 | 第22-23页 |
二、 我国对家庭暴力的规定 | 第23页 |
三、 国际、国内对家庭暴力界定的区别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妇联组织在家庭暴力治理中的地位和优势 | 第24-27页 |
一、 妇联组织的性质、职能 | 第24-25页 |
二、 妇联组织参与家庭暴力治理的优势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妇联组织参与家庭暴力治理的路径选择 | 第27-31页 |
一、 宣传舆论的导向 | 第27-28页 |
二、 政策立法的推动 | 第28-29页 |
三、 社会支持力量的整合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金山区妇联构建反家庭暴力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 | 第31-48页 |
第一节 金山区家庭暴力现状 | 第31-38页 |
一、 家庭暴力受理情况 | 第31-32页 |
二、 受暴妇女基本状况的分析 | 第32-34页 |
三、 受暴妇女的困境和受助情况 | 第34-38页 |
第二节 金山区妇联反家庭暴力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 第38-43页 |
一、 宣传倡导性别平等理念 | 第38-39页 |
二、 初步构建反家庭暴力机制 | 第39-42页 |
三、 妇联组织自身的干预作用 | 第42-43页 |
第三节 金山区妇联构建反家庭暴力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 第43-48页 |
一、 取得的成效 | 第44-45页 |
二、 取得成效的原因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影响妇联组织有效参与家庭暴力治理的问题 | 第48-60页 |
第一节 从社会性别视角考量家庭暴力立法中的问题 | 第48-51页 |
一、 没有从社会性别视角准确界定家庭暴力 | 第49-50页 |
二、 法律对家庭暴力救济规定的不足 | 第50-51页 |
三、 政府有关部门职责不明确 | 第51页 |
第二节 社会性别平等宣传有效性问题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一、 干预机制功能难以整合 | 第53-54页 |
二、 救助内容缺乏针对性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妇联组织干预能力 | 第55-60页 |
一、 妇联组织自身职能局限 | 第55-57页 |
二、 妇联工作人员能力不足 | 第57-59页 |
三、 社会力量的合作机制缺乏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妇联组织有效参与家庭暴力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60-70页 |
第一节 社会性别视角下家庭暴力的法律完善 | 第60-63页 |
一、 妇联组织推动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的必要性 | 第60-61页 |
二、 建立完备的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加强性别平等意识宣传,营造社会化社会支持环境 | 第63-64页 |
一、 强化正式性社会支持系统对家庭暴力的敏感度 | 第63-64页 |
二、 着重对男性和儿童进行性别平等宣传 | 第64页 |
第三节 发挥妇联主体作用,构筑社会化社会支持机制 | 第64-66页 |
一、 发挥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协调职能 | 第64-66页 |
二、 强化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制度化联系 | 第66页 |
第四节 强化妇联自身建设,增强对受暴妇女支持功能 | 第66-70页 |
一、 加强妇联自身建设 | 第66-67页 |
二、 强化与社会组织的合作联动 | 第67-68页 |
三、 对妇女进行“充权”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