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重庆主城区滨江楼盘对滨江视觉景观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重庆两江资源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景观资源第12页
        1.1.2 大量的滨江房地产开发损害滨江景观质量第12-13页
        1.1.3 滨江房地产开发和滨江景观维护相互平衡第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5-17页
        1.3.1 滨江楼盘第15页
        1.3.2 滨江视觉景观第15-17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研究对象第18-19页
    1.5 相关研究概述第19-20页
        1.5.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第19页
        1.5.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第19-20页
    1.6 相关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20-22页
        1.6.1 研究方法第20页
        1.6.2 论文框架第20-22页
2 城市滨水视觉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综述第22-58页
    2.1 相关理论第22-29页
        2.1.1 城市意象理论第22-23页
        2.1.2 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及其组织理论第23-27页
        2.1.3 眺望景观保护理论第27-29页
    2.2 滨水视觉景观控制相关实践第29-52页
        2.2.1 芝加哥第30-36页
        2.2.2 纽约第36-39页
        2.2.3 波士顿第39-40页
        2.2.4 匹兹堡第40-41页
        2.2.5 旧金山第41-42页
        2.2.6 圣路易斯第42-43页
        2.2.7 巴黎第43-44页
        2.2.8 伦敦第44-46页
        2.2.9 香港第46-52页
    2.3 本章小结第52-58页
3 城市滨江视觉景观控制体系构建第58-72页
    3.0 引言第58页
    3.1 滨江景观价值构成及标准第58-65页
        3.1.1 形式美价值取向及标准第60-62页
        3.1.2 功能价值取向及标准第62-63页
        3.1.3 人文价值取向及标准第63-64页
        3.1.4 生态价值取向及标准第64-65页
    3.3 滨江视觉景观控制方法与控制要素第65-68页
        3.3.1 控制方法第66页
        3.3.2 控制要素第66-68页
    3.4 滨江楼盘对滨江视觉景观影响研究框架第68-70页
        3.4.1 研究框架第68-69页
        3.4.2 分析方法第69-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4 重庆主城区滨江楼盘现状问题总结及取样简介第72-82页
    4.1 重庆主城滨江楼盘发展历程第72-75页
        4.1.1 重庆城市变迁与滨江楼盘发展概述第72-74页
        4.1.2 直辖后重庆主城区滨江楼盘的发展第74-75页
    4.2 重庆主城滨江楼盘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5-76页
        4.2.1 城市视景问题第75页
        4.2.2 城市交通问题第75-76页
        4.2.3 城市人文问题第76页
        4.2.4 城市生态问题第76页
    4.3 重庆主城区滨江楼盘取样简介第76-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5 重庆主城区滨江楼盘对滨江视觉景观的影响研究——视觉通透性第82-114页
    5.1 基本概念第82页
        5.1.1 视觉通透性释义第82页
        5.1.2 视觉通透的重要性第82页
    5.2 典型平面的提取与分析第82-86页
        5.2.1 典型平面划分第82-84页
        5.2.2 视觉通透率第84-86页
    5.3 分组对比研究第86-93页
        5.3.1 建筑层数变化规律对视觉通透性的影响分析第86-88页
        5.3.2 高层建筑间距对视觉通透性的影响分析第88-89页
        5.3.3 建筑平面布局对视觉通透性的影响分析第89-91页
        5.3.4 建筑面宽对视觉通透性的影响分析第91-92页
        5.3.5 视觉廊道对视觉通透性的影响分析第92-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附图一:取样楼盘典型平面步深——视区分析图第94-114页
6 重庆主城区滨江楼盘对滨江视觉景观的影响研究——景深层次性第114-134页
    6.1 基本概念第114-115页
        6.1.1 空间形态层次性第114-115页
        6.1.2 滨江楼盘景深层次性第115页
    6.2 典型剖面的选取第115-116页
    6.3 分组对比研究第116-122页
        6.3.1 楼盘场地处理方式对景深层次性的影响分析第116-117页
        6.3.2 建筑与背景山体的关系对景深层次性的影响分析第117-118页
        6.3.3 建筑与城市建筑群的关系对景深层次性的影响分析第118-119页
        6.3.4 建筑高度变化与建筑布局对景深层次性的影响分析第119-121页
        6.3.5 通江廊道对景深层次性的影响分析第121-122页
    6.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附图二:取样楼盘色块明度分析图及典型剖面视区分析图第123-134页
7 重庆主城区滨江楼盘对滨江视觉景观的影响研究——轮廓起伏性第134-152页
    7.1 基本概念第134-135页
        7.1.1 天际轮廓线释义第134页
        7.1.2 天际轮廓线的象征意义第134-135页
        7.1.3 滨江楼盘天际轮廓线第135页
    7.2 分组对比研究第135-144页
        7.2.1 滨江楼盘天际轮廓线与背景山体的形态关系第135-137页
        7.2.2 建筑高度变化规律对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分析第137-139页
        7.2.3 建筑体量对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分析第139-140页
        7.2.4 建筑间距对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分析第140-141页
        7.2.5 建筑高度/体量/间距关系对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分析第141-142页
        7.2.6 视觉中心营造对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分析第142-144页
    7.3 滨江楼盘总体建筑轮廓线的协调第144-145页
    7.4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附图三:取样楼盘天际轮廓线分析图第146-152页
8 重庆主城区滨江楼盘对滨江视觉景观的影响研究——三维立体感知第152-160页
    8.1 基本概念第152-154页
        8.1.1 围合法则第152-153页
        8.1.2 三维立体感知第153-154页
    8.2 建筑高度对三维立体感知的影响分析第154-155页
    8.3 建筑密度对三维立体感知的影响分析第155页
    8.4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附图四:取样楼盘三维立体分析图第156-160页
9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160-166页
    9.1 各楼盘对滨江视觉景观影响的优劣排序第160-162页
    9.2 滨江楼盘物质形态构成要素与视觉景观形象的相关性分析第162-163页
    9.3 重庆主城区滨江楼盘建设强制与鼓励性规定第163-165页
    9.4 本章小结第165-166页
10 结束语——研究自省与展望第166-168页
致谢第168-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4页
附录第174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湿地公园的互动性景观设计研究
下一篇:地表水源热泵取排水系统适宜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