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20页
        1.4.1 基本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2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第20-28页
    2.1 公共服务外包概述第20-22页
        2.1.1 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分类第20-21页
        2.1.2 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及其范围第21-22页
    2.2 非营利组织概述第22-25页
        2.2.1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功能及分类第22-23页
        2.2.2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23-25页
    2.3 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理论依据第25-28页
        2.3.1 公共选择理论第25页
        2.3.2 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失灵理论第25-26页
        2.3.3 公共治理理论与第三方管理理论第26-27页
        2.3.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第27-28页
3 国外与地区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经验及借鉴第28-34页
    3.1 美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基本情况第28-29页
    3.2 英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基本情况第29-30页
    3.3 香港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基本情况第30-31页
    3.4 经验及启示第31-34页
        3.4.1 正确看待非营利组织第32页
        3.4.2 良好的法律、政策、社会环境第32-33页
        3.4.3 高效的竞争与严格的监督第33-34页
4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分析第34-43页
    4.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基本情况第34-37页
        4.1.1 服务动机第34页
        4.1.2 活动范围第34-35页
        4.1.3 资金支出第35-36页
        4.1.4 服务效果第36-37页
    4.2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实践案例第37-43页
        4.2.1 广州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第37-38页
        4.2.2 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第38-41页
        4.2.3 长沙穷孩子义学班第41-43页
5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制约因素分析第43-50页
    5.1 政府管理错位,政策法律不健全第43-44页
    5.2 服务资金匮乏,支出结构不合理第44-46页
    5.3 管理水平有限,制度建设不完善第46-47页
    5.4 专业人才紧缺,志愿者资源不足第47-48页
    5.5 信任危机凸显,参与服务受质疑第48-50页
6 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思路和建议第50-61页
    6.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参与服务的法制环境第50-51页
    6.2 完善政策支持框架,拓宽参与服务的活动空间第51-53页
        6.2.1 放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准入政策第51-52页
        6.2.2 改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投入模式第52页
        6.2.3 优化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第52-53页
        6.2.4 构建稳定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体系第53页
    6.3 完善政府管理体制,规范参与服务的制度框架第53-57页
        6.3.1 科学合理定位非营利组织第54页
        6.3.2 着力改革“双重管理体制”第54-55页
        6.3.3 引入公共服务市场竞争机制第55-56页
        6.3.4 建立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第56-57页
    6.4 完善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参与服务的能力水平第57-61页
        6.4.1 拓宽组织的筹资渠道第57-58页
        6.4.2 改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第58-59页
        6.4.3 充分发掘人力资源潜能第59页
        6.4.4 努力重塑社会公信力第59-61页
7 结论与不足第61-63页
    7.1 研究结论第61页
    7.2 存在的不足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海珠区昌岗街道为个案的考察
下一篇: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