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两轮车碰撞事故分析及骑车人动力学响应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长沙地区汽车一电动两轮车碰撞事故统计分析 | 第16-27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交通事故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16页 |
2.2.2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2.3 长沙地区电动两轮车事故统计分析 | 第18-25页 |
2.3.1 碰撞对象类型 | 第18-19页 |
2.3.2 事故车辆类型 | 第19页 |
2.3.3 事故时间 | 第19-22页 |
2.3.4 事故环境信息 | 第22-23页 |
2.3.5 人员伤情统计及分析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深入的汽车一电动两轮车交通事故调查研究 | 第27-41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深入交通事故调查介绍 | 第27-29页 |
3.2.1 深入交通事故调查小组的组成 | 第27-28页 |
3.2.2 深入事故调查小组的结构与工作流程 | 第28页 |
3.2.3 事故调查基本工具 | 第28-29页 |
3.3 汽车—电动两轮车事故的调查方法 | 第29-39页 |
3.3.1 事故调查基本方法 | 第29-30页 |
3.3.2 现场勘查 | 第30-33页 |
3.3.3 路面痕迹及散落物 | 第33-36页 |
3.3.4 车辆损坏勘察 | 第36-38页 |
3.3.5 人员调查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基于事故数据的骑车人碰撞条件分析 | 第41-55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深入电动两轮车事故数据分析 | 第41-46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1页 |
4.2.2 汽车—电动两轮车碰撞形态分析 | 第41-43页 |
4.2.3 电动两轮车和汽车碰撞速度分析 | 第43-44页 |
4.2.4 事故具体车型分布 | 第44页 |
4.2.5 骑车人碰撞头部碰撞位置和绕转距离 | 第44-46页 |
4.3 事故重建分析 | 第46-54页 |
4.3.1 基本分析流程 | 第46页 |
4.3.2 事故重建方法 | 第46-47页 |
4.3.3 多体动力学方法 | 第47页 |
4.3.4 汽车—电动两轮车事故重建仿真分析 | 第47-51页 |
4.3.5 事故重建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相关参数对骑车人碰撞的影响 | 第55-72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5-60页 |
5.2.1 MADYMO 软件介绍 | 第55页 |
5.2.2 汽车模型 | 第55-58页 |
5.2.3 电动两轮车模型 | 第58-59页 |
5.2.4 骑车人模型 | 第59-60页 |
5.2.5 汽车—电动两轮车碰撞模型参数设定 | 第60页 |
5.3 模型验证 | 第60-62页 |
5.4 仿真试验方案 | 第62-64页 |
5.4.1 仿真试验流程 | 第62页 |
5.4.2 汽车类型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3 汽车速度的影响 | 第63页 |
5.4.4 电动两轮车速度的影响 | 第63页 |
5.4.5 碰撞角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5.5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5.5.1 汽车车型的影响 | 第64-67页 |
5.5.2 汽车速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5.5.3 电动两轮车速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5.5.4 碰撞角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