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动结式“V穿”及其相关格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6页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7页
   ·研究概况第7-14页
     ·对动结式的共时研究第8-11页
     ·对动结式的历时研究第11-13页
     ·对"V穿"的个案研究第13-14页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4-16页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第14-15页
     ·语料来源第15-16页
第二章 动结式"V穿"的语义分析第16-32页
   ·"穿"的语义分类及"V"的语义特征第16-23页
     ·"穿_1"及"V_1"的语义特征第17-19页
     ·"穿_2"及"V_2"的语义特征第19-23页
   ·"穿_1"与"穿_2"的语义交叉现象第23-25页
     ·"穿_1"与"穿_(2a)"的语义交叉现象第23-24页
     ·"穿_2"内部的语义交叉现象第24-25页
   ·"V穿_1"和"V穿_2"所带宾语的不同第25-27页
   ·"V穿_(2b)"的话题功能第27-31页
     ·"V穿_(2b)"的主观化第27-29页
     ·"V穿_(2b)"作为话语标记第29-31页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动结式"V穿"的句法分析第32-41页
   ·"V穿"的句法功能第32-37页
     ·"V穿"主要作谓语或谓语中心第32-34页
     ·"V穿"可以做定语第34-35页
     ·"V穿"可以做状语第35-36页
     ·动结式"V穿"可以再接补语第36-37页
   ·"V穿"可以出现的句式第37-40页
     ·"V穿"可以出现于一般主谓句第37页
     ·"V穿"可以出现于把字句第37-38页
     ·"V穿"可以出现于被字句第38-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动结式"V穿"的历时演变第41-50页
   ·"V穿"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轨迹第41-47页
     ·先秦时期——"穿"单独使用时期第41-42页
     ·两汉至六朝时期——"V穿"连动式的出现第42-43页
     ·隋唐五代时期——"V穿"结构的萌芽期第43-44页
     ·宋元时期——"V穿"结构的形成时期第44-45页
     ·明清及以后时期——"V穿"结构的成熟时期第45-47页
   ·动结式"V穿"的语法化机制与动因第47-49页
     ·汉语双音化趋势对动结式"V穿"形成的影响第47页
     ·动补融合的句法环境对动结式"V穿"形成的影响第47-48页
     ·语义相关性对动结式"V穿"形成的影响第48-49页
   ·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V穿"和"V透"、"V破"的比较第50-67页
   ·"V穿"、"V透"和"V破"的句法比较第50-56页
     ·"V穿"、"V透"和"V破"与动态助词的组合能力第50-52页
     ·"V穿"、"V透"和"V破"与某些副词的组合能力第52-53页
     ·"V穿"、"V透"和"V破"与能愿动词的组合能力第53-54页
     ·"V穿"、"V透"和"V破"与量词的组合能力第54-55页
     ·"V穿"、"V透"和"V破"的扩展能力第55-56页
   ·"V穿"与"V透"的语义比较第56-61页
     ·"V穿"与"V透"结构在语义上的相同之处第56-58页
     ·"V穿"与"V透"结构在语义上的不同之处第58-59页
     ·"V穿"与"V透"中"V"的比较第59-61页
   ·"V穿"与"V破"的语义比较第61-66页
     ·"V穿"与"V破"结构在语义上的相同之处第62-63页
     ·"V穿"与"V破"结构在语义上的不同之处第63-64页
     ·"V穿"与"V破"中"V"的比较第64-66页
   ·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语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76页
研究成果第76-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及其相关词用法研究
下一篇:状语位置上表程度义的“过”类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