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五河方言语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人文地理概况 | 第9-12页 |
·地理位置 | 第9页 |
·行政建制 | 第9页 |
·历史沿革 | 第9-10页 |
·人文背景 | 第10-11页 |
·方言界定 | 第11-12页 |
·本课题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方法及理论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及语料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语音与词汇 | 第17-35页 |
·五河方言音系 | 第17-22页 |
·声母 | 第17-18页 |
·韵母 | 第18-19页 |
·声调 | 第19-20页 |
·声韵搭配规律 | 第20-22页 |
·五河方言词汇 | 第22-35页 |
·词汇特征 | 第22-30页 |
·分音词 | 第30-32页 |
·合音词 | 第32-35页 |
第三章 词缀 | 第35-83页 |
·词缀概述 | 第35-37页 |
·五河方言的词缀系统 | 第37-83页 |
·前缀 | 第37-52页 |
·名词前缀 | 第37-44页 |
·形容词前缀 | 第44-47页 |
·跨类前缀 | 第47-52页 |
·后缀 | 第52-81页 |
·名词后缀 | 第52-68页 |
·动词后缀 | 第68-72页 |
·形容词后缀 | 第72-73页 |
·多音后缀 | 第73-81页 |
·中缀 | 第81-83页 |
·形容词中缀 | 第81-83页 |
第四章 副词 | 第83-112页 |
·副词概述 | 第83-85页 |
·五河方言的副词系统 | 第85-112页 |
·程度副词 | 第85-95页 |
·语气副词 | 第95-99页 |
·范围副词 | 第99-104页 |
·情状副词 | 第104-106页 |
·时间频率副词 | 第106-110页 |
·否定禁止副词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体貌 | 第112-128页 |
·关于体貌(aspect) | 第112-114页 |
·五河方言的体貌系统 | 第114-126页 |
·动态 | 第114-123页 |
·完成体 | 第114-116页 |
·进行体 | 第116-117页 |
·持续体 | 第117-119页 |
·经历体 | 第119页 |
·继续体 | 第119-121页 |
·短时体 | 第121页 |
·反复体 | 第121-123页 |
·事态 | 第123-126页 |
·已然态 | 第123页 |
·将然态 | 第123-125页 |
·未然态 | 第125页 |
·仍然态 | 第125-126页 |
·余论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附表一 五河方言词缀表 | 第138-140页 |
附表二 五河方言副词表 | 第140-142页 |
附表三 五河方言的体貌标记表 | 第142-143页 |
附表四 五河县行政区地图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