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20页 |
1.1.1 海上采油设施能源利用情况 | 第16-17页 |
1.1.2 海上发电主机尾气余热资源 | 第17页 |
1.1.3 海上发电主机尾气余热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2.1 余热回收系统热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2 烟气换热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3 烟气量的测试和计算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3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28-30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热力学基础 | 第30-4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0-34页 |
2.1.1 用能设备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2.1.2 海上热回收基本方式 | 第32-34页 |
2.2 热力学基础 | 第34-44页 |
2.2.1 活塞式内燃机的混合加热理想循环 | 第36-38页 |
2.2.2 活塞式内燃机的定压加热理想循环 | 第38-39页 |
2.2.3 Brayton循环 | 第39-41页 |
2.2.4 Brayton实际循环 | 第41-4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不可逆开式Brayton联产循环的热力学分析和优化 | 第45-62页 |
3.1 循环的效率分析 | 第45-59页 |
3.1.1 不考虑余热回收时系统效率分析 | 第45-46页 |
3.1.2 主机运行数据的误差分析 | 第46-50页 |
3.1.3 不考虑余热回收时系统效率计算 | 第50-55页 |
3.1.4 考虑余热回收时系统效率分析 | 第55-59页 |
3.2 循环的(火用)效率分析和优化 | 第59-61页 |
3.2.1 不考虑余热回收时循环的(火用)效率分析和优化 | 第59页 |
3.2.2 考虑余热回收时循环的(火用)效率分析和优化 | 第59-6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风阻对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2-79页 |
4.1 无风机时Brayton开式系统数学模型 | 第62-65页 |
4.1.1 无风机时Brayton联产循环效率 | 第63-64页 |
4.1.2 风机对开式Brayton联产循环效率与(火用)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64页 |
4.1.3 相对节能率 | 第64-65页 |
4.2 风阻对热力系统的影响 | 第65-78页 |
4.2.1 增加余热回收装置后对系统运行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65-67页 |
4.2.2 风阻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第67-70页 |
4.2.3 相对节能率 | 第70-73页 |
4.2.4 实际运行情况时的相对节能率 | 第73-77页 |
4.2.5 不加风机的经济性分析 | 第77-7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余热回收装置流动传热过程数值模拟 | 第79-95页 |
5.1 垂直管路湍流对流换热研究 | 第79-87页 |
5.1.1 垂直管路湍流换热数学模型 | 第80-81页 |
5.1.2 边界条件确定 | 第81-82页 |
5.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2-87页 |
5.2 基于介质辐射特性的热回收装置入口空腔热传递 | 第87-94页 |
5.2.1 辐射换热模型 | 第87-89页 |
5.2.2 Ra数对方腔内换热的影响 | 第89-90页 |
5.2.3 介质的辐射性质对方腔内换热的影响 | 第90-93页 |
5.2.4 方腔纵横比对换热的影响 | 第93-9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过量空气系数对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95-108页 |
6.1 理论计算确定发电主机尾气烟气量 | 第95-101页 |
6.1.1 热力学方法确定烟气流量 | 第95-96页 |
6.1.2 燃料成分计算烟气量 | 第96-98页 |
6.1.3 不完全燃烧对烟气量计算的影响 | 第98-101页 |
6.2 实验测试 | 第101-107页 |
6.2.1 测量发电机烟气成分实验仪器 | 第101-102页 |
6.2.2 测试燃油发电主机烟气成分计算烟气量 | 第102-104页 |
6.2.3 测试燃气发电主机烟气含氧量计算烟气量 | 第104-10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论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