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重维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6-26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6-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6页
        1.1.2 选题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7-2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3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4页
        1.3.1 研究思路第23-24页
        1.3.2 研究方法第24页
    1.4 创新和不足第24-26页
        1.4.1 创新之处第24-25页
        1.4.2 不足之处第25-26页
第2章 生态文明的基本概述第26-56页
    2.1 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第26-34页
        2.1.1 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直接同一的肯定性阶段第26-28页
        2.1.2 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对独立的否定性阶段第28-32页
        2.1.3 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重新同一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第32-34页
    2.2 三种文明形态的内涵第34-44页
        2.2.1 生产方式是不同文明形态的划分依据第34-37页
        2.2.2 三种不同文明形态的本质第37-41页
        2.2.3 生态文明的依附性第41-44页
    2.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第44-56页
        2.3.1 三个“非此即彼”提示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第45-49页
        2.3.2 对三个观点的批判第49-56页
第3章 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价值预设维度第56-76页
    3.1 西方宗教观念下的人类可持续生存价值第57-62页
        3.1.1 基督教中人类生存价值的被创造性第57-58页
        3.1.2 人类与其他自然物存在价值的本质性区别第58-60页
        3.1.3 人类可持续生存的神学本体论渊源第60-62页
    3.2 从“抽象人性论”推论出来的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价值预设第62-70页
        3.2.1 人性的基本构成要素第62-65页
        3.2.2 欲望对可持续生存价值的预设第65-67页
        3.2.3 理性对可持续生存价值的预设。第67-69页
        3.2.4 激情对人类可持续生存价值的预设第69-70页
    3.3 生态文明对可持续生存价值的预设第70-76页
        3.3.1 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生存价值预设的批判第70-71页
        3.3.2 生态文明对人类生存价值虚无主义的批判第71-73页
        3.3.3 生态文明价值预设的逻辑分析第73-76页
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伦理维度第76-88页
    4.1 传统伦理观的实质及其当代困境第76-81页
        4.1.1 传统伦理学的学理依据第76-79页
        4.1.2 传统伦理学的适用界限第79-81页
    4.2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伦理法则第81-88页
        4.2.1 生态伦理法则对生产力法则的制约第81-83页
        4.2.2 生态伦理法则对分配正义法则的制约第83-86页
        4.2.3 生态伦理法则决定于当代社会生存基本问题第86-88页
第5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回归维度第88-104页
    5.1 人类主体性的一般原理第88-93页
        5.1.1 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概念第88-90页
        5.1.2 主体是能够“在对立面中返回自身”的存在者第90-92页
        5.1.3 主体是人类自觉凭借理性而行为的自由者第92-93页
    5.2 对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误解第93-98页
        5.2.1 以笛卡尔为开端的主体性哲学的实质第93-94页
        5.2.2 笛卡尔的“主客二分”不适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94-95页
        5.2.3 生态危机的根源不能归结到近代主体性哲学第95-98页
    5.3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主体性的回归第98-104页
        5.3.1“美丽中国”的生态理想呼唤主体性回归第98-100页
        5.3.2“主体性”生存价值的重新确立第100-102页
        5.3.3 科学发展中的主体性生态价值关照第102-104页
第6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维度第104-122页
    6.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原则的当代内涵第104-110页
        6.1.1 生态存在决定生态意识第105-106页
        6.1.2 生态价值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第106-108页
        6.1.3 生产方式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第108-110页
    6.2 人类生存危机的生产方式根源第110-115页
        6.2.1“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第110-111页
        6.2.2“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生产价值第111-113页
        6.2.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启示第113-115页
    6.3 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初探第115-122页
        6.3.1“美丽中国”的生态价值观基础第116-117页
        6.3.2 基于“四个全面”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117-119页
        6.3.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119-122页
结语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第130-132页
后记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条纹反射法的大口径非球面反射镜面形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高速列车粉末冶金制动闸片的制备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