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 第16-28页 |
1.1 量子化学基础理论 | 第16-20页 |
1.2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 | 第20-22页 |
1.2.1 Thomas-Fermi-Dirac近似 | 第20-21页 |
1.2.2 Hohenberg-Kohn理论:多体理论 | 第21页 |
1.2.3 Kohn-Sham方程:有效单电子近似 | 第21-22页 |
1.3 交换相关能量泛函的发展 | 第22-23页 |
1.3.1 局域自旋密度近似(LSDA) | 第22-23页 |
1.3.2 广义梯度近似(GGA) | 第23页 |
1.3.3 杂化密度泛函 | 第23页 |
1.4 密度泛函理论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一些常用的计算软件包 | 第24-25页 |
1.5.1 VASP | 第25页 |
1.5.2 Quantum-ESPRESSO | 第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一些常见二维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8-48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29-36页 |
2.2.1 石墨烯的发现 | 第29-30页 |
2.2.2 石墨烯的结构及其调控 | 第30-32页 |
2.2.3 石墨烯的输运性质 | 第32-33页 |
2.2.4 石墨烯的磁学性质 | 第33-34页 |
2.2.5 石墨烯的量子点 | 第34-35页 |
2.2.6 石墨烯在电极材料方面的应用 | 第35页 |
2.2.7 石墨烯纳米带的研究进展 | 第35-36页 |
2.3 一些其他二维材料的研究简介 | 第36-44页 |
2.3.1 六方氮化硼h-BN | 第36-39页 |
2.3.2 过渡金属硫化物 | 第39-41页 |
2.3.3 黑磷 | 第41-44页 |
2.4 小结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氟取代二维锗烷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48-64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8-53页 |
3.2 计算方法和细节 | 第53页 |
3.3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53-60页 |
3.4 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第四章 载流子迁移率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 第64-86页 |
4.1 载流子迁移率的研究背景 | 第64-66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66-71页 |
4.2.1 玻尔兹曼输运理论 | 第66-68页 |
4.2.2 形变势理论 | 第68页 |
4.2.3 有效质量近似 | 第68-69页 |
4.2.4 数值的计算方案 | 第69-71页 |
4.3 一些常见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 | 第71-81页 |
4.3.1 石墨烯 | 第71-77页 |
4.3.2 石墨炔 | 第77-81页 |
4.4 C_5N的载流子迁移率 | 第81-82页 |
4.5 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第五章 基于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纳米尺度测量 | 第86-100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6-87页 |
5.2 计算方法和细节 | 第87-88页 |
5.3 蓝磷电子结构性质的研究 | 第88-91页 |
5.4 基于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纳米尺度测量方法 | 第91-95页 |
5.5 小结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第六章 二维Mn_2C的理论研究 | 第100-110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00-102页 |
6.2 计算方法和细节 | 第102-103页 |
6.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8页 |
6.4 小结 | 第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石墨烯/二碲化钨异质结的理论研究 | 第110-116页 |
7.1 研究背景 | 第110-111页 |
7.2 计算方法和细节 | 第111页 |
7.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4页 |
7.4 小结 | 第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