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SO_2的来源与危害 | 第12-13页 |
1.2 大气中SO_2的转化与沉降反应 | 第13-14页 |
1.3 SO_2与H_2O反应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论文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18-42页 |
2.1 Schr?dinger方程 | 第18-19页 |
2.2 从头算自洽场(Ab Initio SCF)方法 | 第19-21页 |
2.3 从头算后自洽场 (Ab Initio Post-SCF) 方法 | 第21-27页 |
2.3.1 微扰理论 | 第21-24页 |
2.3.2 组态相互作用 (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CI) | 第24-25页 |
2.3.3 耦合簇方法(Coupled-Cluster Method, CC) | 第25-27页 |
2.4 密度泛函方法 | 第27-32页 |
2.4.1 Thomas-Fermi模型 | 第27-28页 |
2.4.2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28-29页 |
2.4.3 Kohn-Sham方程 | 第29-30页 |
2.4.4 DFT的近似:交换相关泛函 | 第30-31页 |
2.4.5 DFT的优缺点 | 第31-32页 |
2.5 基组的选择 | 第32-35页 |
2.5.1 劈裂基组 | 第33页 |
2.5.2 极化函数 | 第33-34页 |
2.5.3 弥散函数 | 第34页 |
2.5.4 基组外推 | 第34-35页 |
2.6 势能面(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 第35-37页 |
2.7 传统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 第37-40页 |
2.8 隧道效应校正(Tunneling Correction) | 第40-42页 |
第三章 SO_2在水团簇以及水合氨团簇中水解反应的理论研究 | 第42-66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4页 |
3.3.1 SO_2 + nH_2O (n=1-5) 反应 | 第44-56页 |
3.3.2 SO_2 + nH_2O + NH3 (n=1-3)的反应 | 第56-59页 |
3.3.3 NH_3在SO_2水解反应中的作用分析 | 第59-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SO_2在硫酸小团簇里水解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 第66-98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97页 |
4.3.1 结构分析 | 第68-73页 |
4.3.2 H_2SO_4参与SO_2的水解反应 | 第73-75页 |
4.3.3 H_2SO_4-H_2O参与的SO_2的水解反应 | 第75-79页 |
4.3.4 (H_2SO_4)_2 参与的SO_2水解反应 | 第79-84页 |
4.3.5 催化效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84-92页 |
4.3.6 动力学计算以及对大气的潜在影响分析 | 第92-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亚硫酸催化二氧化硫水解反应的理论研究 | 第98-110页 |
5.1 引言 | 第98-99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9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8页 |
5.3.1 H_2O催化的SO_2水解反应 | 第100-101页 |
5.3.2 H_2SO_3催化的SO_2水解反应 | 第101-102页 |
5.3.3 H_2SO_3的催化效果分析 | 第102-105页 |
5.3.4 动力学分析 | 第105-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