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6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假说与假设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教育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论探讨 | 第16-24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 ·农民 | 第16页 |
| ·受教育水平 | 第16页 |
| ·农民收入 | 第16页 |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8页 |
|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7页 |
| ·明瑟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页 |
| ·教育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 ·教育的功能 | 第18-19页 |
| ·教育公平理论 | 第19-20页 |
| ·教育投资理论 | 第20页 |
| ·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20-24页 |
| ·教育人力资本影响农民的劳动生产率 | 第20-21页 |
| ·教育人力资本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效率 | 第21页 |
| ·教育人力资本影响农民的流动能力 | 第21-22页 |
| ·教育人力资本影响农民的从业选择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教育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全省情况分析 | 第24-29页 |
| ·协整理论检验方法介绍 | 第24-25页 |
| ·协整检验 | 第24-25页 |
|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25页 |
| ·教育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论模型 | 第25-26页 |
| ·实证分析 | 第26-29页 |
| ·农民收入与农民受教育水平的协整分析 | 第26-27页 |
| ·农民收入与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农户调查分析 | 第29-36页 |
| ·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9-34页 |
| ·农民对收入相关问题的主观评价 | 第29-30页 |
| ·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家庭收入 | 第30-31页 |
| ·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情况与家庭收入 | 第31页 |
| ·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认识 | 第31-32页 |
| ·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家庭收入来源 | 第32-33页 |
| ·不同受教育水平农民的职业选择 | 第33-34页 |
| ·计量分析 | 第34-36页 |
| 第五章 基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农村教育问题分析 | 第36-43页 |
| ·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 | 第36-38页 |
| ·农民教育水平提高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前提 | 第36-37页 |
| ·农民教育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 第37页 |
| ·农民教育水平提高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 | 第37-38页 |
|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农村教育问题分析 | 第38-43页 |
|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1页 |
| ·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3页 |
| 第六章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 第43-47页 |
|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第43-45页 |
| ·建立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 | 第43页 |
| ·建设高水平的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 第43页 |
| ·调整农村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 | 第43-44页 |
| ·统筹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 第44-45页 |
|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及经营管理能力 | 第45-47页 |
| ·转变传统观念 | 第45页 |
| ·科学定位发展取向 | 第45页 |
| ·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 第45页 |
| ·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第45-46页 |
| ·健全法律保障制度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吕梁市农村居民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