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1.1 超分子化学 | 第12-13页 |
1.2 凝胶 | 第13-24页 |
1.2.1 凝胶的分类 | 第13-15页 |
1.2.2 凝胶形成的驱动力 | 第15-24页 |
1.2.2.1 氢键 | 第15-17页 |
1.2.2.2 静电力 | 第17-18页 |
1.2.2.3 π-π堆积作用 | 第18-21页 |
1.2.2.4 金属配位作用 | 第21-22页 |
1.2.2.5 范德华力 | 第22-24页 |
1.3 金属有机凝胶 | 第24-32页 |
1.3.1 金属有机凝胶的分类 | 第24-28页 |
1.3.1.1 由配位作用驱动形成的金属有机凝胶 | 第24-26页 |
1.3.1.2 由配合物自组装形成的金属有机凝胶 | 第26-28页 |
1.3.2 金属有机凝胶的应用 | 第28-32页 |
1.3.2.1 金属有机凝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3.2.2 金属有机凝胶在光电材料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1.3.2.3 金属有机凝胶在有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2页 |
第二章 可高效去除砷(V)的铁-萘二甲酸金属有机凝胶 | 第42-64页 |
2.1 引言 | 第4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42-43页 |
2.2.2 凝胶的制备 | 第43页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第43页 |
2.2.4 流变学测试 | 第43页 |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第43页 |
2.2.6 吸附等温线测试 | 第43-44页 |
2.2.7 吸附动力学测试 | 第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9页 |
2.3.1 凝胶的形成 | 第44-46页 |
2.3.2 凝胶的微观形貌 | 第46-47页 |
2.3.3 机理解释 | 第47-49页 |
2.3.4 流变学性质 | 第49-53页 |
2.3.5 吸附等温线 | 第53-55页 |
2.3.6 吸附动力学 | 第55-57页 |
2.3.7 pH对砷去除的影响 | 第57-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第三章 铁-反丁烯二酸金属有机凝胶制备α-Fe_2O_3纳米颗粒及其对水中砷的吸附 | 第64-86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65页 |
3.2.2 凝胶的制备 | 第65页 |
3.2.3 扫描电子显微(SEM)观察 | 第65-66页 |
3.2.4 流变学测试 | 第66页 |
3.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第66页 |
3.2.6 α-Fe_2O_3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6页 |
3.2.7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第66页 |
3.2.8 透射电子显微(TEM)观察 | 第66页 |
3.2.9 吸附等温线测试 | 第66-67页 |
3.2.10 吸附动力学测试 | 第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1页 |
3.3.1 凝胶的制备 | 第67-68页 |
3.3.2 机理解释 | 第68-70页 |
3.3.3 流变学性质 | 第70-75页 |
3.3.4 凝胶为模板制备α-Fe_2O_3纳米颗粒 | 第75-76页 |
3.3.5 吸附等温线 | 第76-77页 |
3.3.6 吸附动力学 | 第77-78页 |
3.3.7 机理解释 | 第78-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88-89页 |
附件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