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岩溶地质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岩溶区域不良地质体预测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岩溶区域高压富水隧道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4 岩溶隧道富水溶洞安全距离研究 | 第19-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岩溶隧道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 第23-43页 |
2.1 岩溶区隧道岩溶发育规律 | 第23-26页 |
2.1.1 岩溶发育的成因 | 第23-24页 |
2.1.2 岩溶区岩溶地质体发育规律 | 第24-26页 |
2.2 岗乌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 第26-31页 |
2.2.1 工程概况 | 第26-27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7-28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8-29页 |
2.2.4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第29-30页 |
2.2.5 环境工程地质 | 第30-31页 |
2.3 岗乌隧道地下水特征研究 | 第31-39页 |
2.3.1 地表水 | 第31页 |
2.3.2 地下水特征 | 第31-32页 |
2.3.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 第32-34页 |
2.3.4 水化学特征 | 第34页 |
2.3.5 隧道涌水量预测 | 第34-39页 |
2.4 岗乌隧道岩溶致灾体发育特征 | 第39-41页 |
2.5 小结 | 第41-43页 |
3. 富水隐伏溶洞发育探测技术研究 | 第43-65页 |
3.1 地质雷达 | 第43-50页 |
3.1.1 地质雷达工作原理 | 第43-44页 |
3.1.2 典型地质雷达波谱分析 | 第44-50页 |
3.2 地震波法 | 第50-53页 |
3.2.1 TRT6000原理 | 第50-51页 |
3.2.2 典型地震波法图谱分析 | 第51-53页 |
3.3 红外探水 | 第53-54页 |
3.3.1 红外探水探测原理 | 第53页 |
3.3.2 红外探水探测分析原则 | 第53-54页 |
3.4 多手段综合预报岗乌隧道应用研究 | 第54-63页 |
3.4.1 综合预报原则 | 第54-55页 |
3.4.2 岗乌隧道综合预报实例 | 第55-63页 |
3.5 小结 | 第63-65页 |
4. 富水隧道掌子面前方岩溶安全距离理论研究 | 第65-81页 |
4.1 突变理论 | 第65-70页 |
4.1.1 突变理论原理 | 第65-66页 |
4.1.2 尖点突变模型的建立 | 第66-70页 |
4.2 隐伏溶洞尖点突变理论安全距离分析 | 第70-77页 |
4.2.1 系统势函数的确定 | 第70-71页 |
4.2.2 溶洞与掌子面前方区域斜交 | 第71-74页 |
4.2.3 溶洞位于掌子面前方区域内(大于隧道跨度) | 第74-76页 |
4.2.4 溶洞位于掌子面前方区域内(小于隧道跨度) | 第76-77页 |
4.3 安全距离临界值影响因素研究 | 第77-78页 |
4.4 沪昆高铁岗乌隧道岩溶实例研究 | 第78-80页 |
4.4.1 岗乌隧道溶洞与掌子面前方斜交实例 | 第78-79页 |
4.4.2 大独山隧道大跨度溶洞位于掌子面前方区域实例 | 第79-80页 |
4.5 小结 | 第80-81页 |
5. 隐伏含水体隧道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81-97页 |
5.1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81-84页 |
5.1.1 工程领域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81-82页 |
5.1.2 ABAQUS软件简介 | 第82-84页 |
5.2 隐伏溶洞掌子面前方安全距离数值模拟 | 第84-95页 |
5.2.1 概化模型类型分析 | 第84页 |
5.2.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84-87页 |
5.2.3 数值模拟 | 第87-93页 |
5.2.4 基于数值模拟的隐伏溶洞变形规律分析 | 第93-95页 |
5.3 小结 | 第95-97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10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