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方法 | 第19-32页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 | 第19-20页 |
2.2 技术进步概念 | 第20页 |
2.3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概述 | 第20-23页 |
2.3.1 与技术进步有关的经济增长理论 | 第20-21页 |
2.3.2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 第21-23页 |
2.4 相关的模型与方法 | 第23-32页 |
2.4.1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23-25页 |
2.4.2 DEA-Malmquist指数法 | 第25-29页 |
2.4.3 面板数据模型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评价 | 第32-58页 |
3.1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第32-36页 |
3.1.1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 第32-33页 |
3.1.2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子产业发展情况 | 第33页 |
3.1.3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和规模 | 第33-34页 |
3.1.4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特征 | 第34-35页 |
3.1.5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投入情况 | 第35-36页 |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评价指标分析及选取 | 第36-38页 |
3.2.1 投入指标分析 | 第36-37页 |
3.2.2 产出指标分析 | 第37-38页 |
3.3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 第38-40页 |
3.3.1 样本选取 | 第38-40页 |
3.3.2 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40页 |
3.4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评价 | 第40-43页 |
3.4.1 基于时间维度的技术进步评价 | 第41-42页 |
3.4.2 基于产业角度的技术进步评价 | 第42-43页 |
3.5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子产业技术进步评价 | 第43-55页 |
3.5.1 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进步评价 | 第43-45页 |
3.5.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进步评价 | 第45-47页 |
3.5.3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技术进步评价 | 第47-48页 |
3.5.4 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评价 | 第48-51页 |
3.5.5 新材料产业技术进步评价 | 第51-54页 |
3.5.6 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评价 | 第54-55页 |
3.6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水平 | 第55-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 第58-75页 |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构建 | 第58-62页 |
4.2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 第62-64页 |
4.2.1 基于时间维度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62-63页 |
4.2.2 基于产业角度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63-64页 |
4.3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子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 第64-73页 |
4.3.1 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64-66页 |
4.3.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66页 |
4.3.3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66-67页 |
4.3.4 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67-70页 |
4.3.5 新材料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70-72页 |
4.3.6 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72-73页 |
4.4 技术进步率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关系检验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75-88页 |
5.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 第75-77页 |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77-78页 |
5.3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78-83页 |
5.3.1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 | 第78页 |
5.3.2 实证检验 | 第78-83页 |
5.4 对策建议 | 第83-87页 |
5.4.1 坚持自主创新,发挥政策推动和保障作用 | 第83-84页 |
5.4.2 加大R&D经费投入,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方式 | 第84-85页 |
5.4.3 强化专业人才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 第85页 |
5.4.4 利用空间邻域效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 第85-86页 |
5.4.5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市场化进程 | 第86页 |
5.4.6 构建“官产学研金”五位一体创新合作联盟 | 第86-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本文总结 | 第88-89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