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区域R&D投入效率评价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5页
        1.2.1 国外研究第9-11页
        1.2.2 国内研究第11-15页
        1.2.3 文献评述第15页
    1.3 研究的内容、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15-19页
        1.3.1 研究的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4 主要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9-25页
    2.1 R&D投入基本理论第19-20页
        2.1.1 R&D投入的概念第19页
        2.1.2 R&D投入效率的内涵第19页
        2.1.3 区域R&D投入效率评价第19-20页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21页
        2.2.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20页
        2.2.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第20-21页
        2.2.3 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21页
    2.3 面向可持续的区域R&D投入效率评价第21-25页
        2.3.1 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第21-22页
        2.3.2 新形势下区域R&D投入的目标效益第22-25页
第三章 区域R&D投入效率评价模型研究第25-30页
    3.1 生产函数模型的选择第25-27页
        3.1.1 C-D函数和超越对数函数的比较分析第25-26页
        3.1.2 随机前沿模型中生产函数的确定第26-27页
    3.2 模型的假设检验第27-28页
        3.2.1 随机前沿模型的适用性检验第27页
        3.2.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设定形式的检验第27-28页
    3.3 区域R&D投入效率评价模型确定第28页
    3.4 区域R&D投入效率影响因素模型确定第28-30页
第四章 区域R&D投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0-46页
    4.1 R&D投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第30页
    4.2 R&D投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第30页
    4.3 R&D投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第30-31页
    4.4 R&D投入效率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第31-37页
        4.4.1 指标相关性分析第32-36页
        4.4.2 指标的判别能力分析第36-37页
    4.5 R&D投入与目标效益产出关系的检验第37-46页
        4.5.1 检验方法与模型第37-38页
        4.5.2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论第38-46页
第五章 我国区域R&D投入效率评价研究第46-74页
    5.1 数据来源第46页
    5.2 数据说明第46页
    5.3 数据处理第46-48页
        5.3.1 可比价格的处理—构造R&D价格指数第46-48页
        5.3.2 R&D资本存量的处理第48页
        5.3.3 变量及统计性描述第48页
    5.4 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第48-50页
    5.5 实证测算程序第50页
    5.6 实证测算结果及分析第50-67页
        5.6.1 区域R&D投入技术效率第50-56页
        5.6.2 区域R&D投入经济协调效率第56-59页
        5.6.3 区域R&D投入社会协调效率第59-63页
        5.6.4 区域R&D投入生态协调效率第63-67页
    5.7 区域R&D投入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第67-74页
        5.7.1 环境因素对区域R&D投入技术效率的影响第68-70页
        5.7.2 环境因素对区域R&D投入经济协调效率的影响第70-71页
        5.7.3 环境因素对区域R&D投入社会协调效率的影响第71-72页
        5.7.4 环境因素对区域R&D投入生态协调效率的影响第72-74页
第六章 提高我国区域R&D投入效率的对策建议第74-78页
    6.1 优化R&D资金投入结构第74-75页
    6.2 健全科技人才服务体系第75-76页
    6.3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第76页
    6.4 营造开放、可持续的创新环境第76-78页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78-81页
    研究结论第78-80页
    研究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致谢第86-87页
附录第87-9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昔日经济重镇衰落原因及对策分析--以闽侯县白沙镇为例
下一篇: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