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土壤酸化的定义 | 第11-12页 |
1.2 土壤酸化的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1.2.1 非农业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 农业措施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15页 |
1.4 猪粪及秸秆类物质施用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15-17页 |
1.4.1 猪粪及秸秆类物质施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2 猪粪及秸秆类物质施用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的影响 | 第16页 |
1.4.3 猪粪及秸秆类物质施用对土壤反应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4 猪粪及秸秆类物质施用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17页 |
1.5 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5.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秸秆与猪粪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19-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实验设计 | 第19-20页 |
2.1.3 样品采集和测定 | 第20页 |
2.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动态的影响 | 第22页 |
2.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动态变化 | 第22-23页 |
2.2.4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 讨论 | 第25-26页 |
2.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第25页 |
2.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秸秆与猪粪配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影响 | 第27-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3.1.3 水样采集 | 第28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3.2.1 不同有机无机配施对田面水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的变化特征 | 第29-31页 |
3.2.2 田面表层水总氮(TN)和有机氮浓度的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3.2.3 田面水中铵态氮/总氮比的动态变化特征 | 第32页 |
3.2.4 田面水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变化动态 | 第32-33页 |
3.2.5 田面表层水总磷(TP)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3.2.6 不同施肥处理田面水总氮与铵氮浓度的线性关系 | 第34-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3.3.1 尿素用量与田面水不同形态氮浓度的关系 | 第36页 |
3.3.2 田面水不同形态氮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 第36页 |
3.3.3 增施猪粪和秸秆对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秸秆与猪粪配施对水稻光合作用及根系状态的影响 | 第39-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1.2 测定方法 | 第39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4.2.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不同时期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不同时期根系状态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根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 讨论 | 第45-46页 |
4.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根系干物质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秸秆与猪粪配施对土壤碳库、酸度及矿质氮的影响 | 第47-6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48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5.1.4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5.2.1 有机无机肥配施在不同土层深度有机质和矿质氮含量的变化 | 第48-51页 |
5.2.2 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对土壤状态的线性拟合 | 第51-54页 |
5.2.3 有机无机肥配施在不同土层深度pH变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4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影响 | 第55-58页 |
5.3 讨论 | 第58-59页 |
5.3.1 稻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矿质氮的变化特征 | 第58-59页 |
5.3.2 稻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碳库、阳离子交换量和pH值的变化特征 | 第59页 |
5.3.3 不同有机无机配施对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变化的特征 | 第59页 |
5.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1-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基金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