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2.1 不平衡载荷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变桨距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变桨风力发电机组基本理论 | 第14-29页 |
2.1 风力发电机组的组成 | 第14-15页 |
2.2 空气动力学基础 | 第15-21页 |
2.2.1 动量理论 | 第15-16页 |
2.2.2 叶素理论 | 第16-17页 |
2.2.3 动量-叶素理论 | 第17-18页 |
2.2.4 计算空气动力载荷 | 第18-19页 |
2.2.5 风能的计算 | 第19页 |
2.2.6 风能利用系数与贝兹极限 | 第19-21页 |
2.3 风速特性研究 | 第21-26页 |
2.3.1 风剪切效应风速模型 | 第21-22页 |
2.3.2 塔影效应风速模型 | 第22-24页 |
2.3.3 湍流效应 | 第24-25页 |
2.3.4 风剪切与塔影效应同时影响桨叶的风速模型 | 第25-26页 |
2.4 变桨距控制研究 | 第26-28页 |
2.4.1 风力发电机组的统一变桨距控制系统 | 第26-28页 |
2.4.2 风力发电机组的独立变桨距控制系统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独立变桨距控制及仿真分析 | 第29-42页 |
3.1 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 | 第29-31页 |
3.1.1 独立变桨距控制原理 | 第29页 |
3.1.2 桨距角的调节原理 | 第29-31页 |
3.2 变桨距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31-34页 |
3.2.1 风轮模型 | 第31-32页 |
3.2.2 发电机模型 | 第32-33页 |
3.2.3 传动系统模型 | 第33-34页 |
3.2.4 变桨距执行机构模型 | 第34页 |
3.3 PID控制器的设计及变桨距系统仿真 | 第34-41页 |
3.3.1 PID控制器设计 | 第34-35页 |
3.3.2 统一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系统建模及仿真 | 第35-37页 |
3.3.3 桨叶方位角权系数分配原理 | 第37-40页 |
3.3.4 独立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系统建模及仿真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改进PID的独立变桨距系统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 第42-52页 |
4.1 额定风速以上桨距角与风速的关系特点 | 第42-43页 |
4.2 风速工况分区 | 第43-50页 |
4.2.1 黄金优选法的选取 | 第44-48页 |
4.2.2 基于测量叶根载荷的独立变桨距控制器设计 | 第48-50页 |
4.3 基于改进PID控制的独立变桨距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载荷分析研究 | 第52-68页 |
5.1 GH Bladed简介 | 第52-53页 |
5.2 Matlab和GH Bladed的交互 | 第53页 |
5.3 交互软件所需要的一些技术 | 第53-57页 |
5.3.1 GH Bladed外部控制器DLL的结构 | 第54页 |
5.3.2 Matlab Engine技术 | 第54-55页 |
5.3.3 交互软件的数据流和流程 | 第55-57页 |
5.4 交互仿真及载荷分析研究 | 第57-67页 |
5.4.1 叶片载荷分析研究 | 第58-62页 |
5.4.2 轮毂载荷分析研究 | 第62-65页 |
5.4.3 塔架载荷分析研究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