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构造论文

某高原柴油机缸盖三相耦合换热及应力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2页
        1.1.1 高原环境及其对柴油机工作的影响第9-10页
        1.1.2 柴油机高原热平衡第10-12页
    1.2 柴油机冷却系统高原热平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第12-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柴油机高原热平衡研究展望第16页
    1.3 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第16-19页
2 数值模拟理论依据及计算工具第19-29页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第19-23页
        2.1.1 流动控制方程第19-20页
        2.1.2 湍流控制方程第20-22页
        2.1.3 近壁面模型理论第22-23页
    2.2 传热相关理论基础第23-25页
    2.3 应力分析理论基础第25-26页
    2.4 数值分析软件简介第26-29页
3 整体冷却水套绝热流动模拟第29-42页
    3.1 整机冷却水套计算模型的建立第29-32页
    3.2 边界条件的高原修正第32-35页
        3.2.1 冷却液物性参数的修正第33-35页
        3.2.2 进出口边界条件及求解模型选择第35页
    3.4 不同海拔整体水套计算结果对比第35-41页
        3.4.1 不同海拔整机水套速度场分布对比第35-39页
        3.4.2 不同海拔整机水套压力场分布对比第39-40页
        3.4.3 整机水套模拟有效性检验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单缸气缸盖-冷却水套-气缸套流固耦合模拟第42-56页
    4.1 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第42-46页
    4.2 耦合计算设置第46-49页
        4.2.1 材料定义及物性参数设置第46-47页
        4.2.2 流体域边界条件设置第47页
        4.2.3 固体域边界条件设置第47-49页
    4.3 流固耦合计算结果分析第49-55页
        4.3.1 固体域温度分布分析第49-52页
        4.3.2 单缸水套流动及换热分析第52-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5 考虑进排气的三相流固耦合及其改进第56-76页
    5.1 三相耦合模型的建立第56-58页
    5.2 进排气物性参数的确定第58-62页
        5.2.1 进气参数的确定第58-60页
        5.2.2 排气参数的确定第60-62页
    5.3 计算结果分析及对比第62-66页
        5.3.1 缸盖温度分布对比第63-64页
        5.3.2 单缸水套温度分布对比第64-66页
    5.4 缸盖温度有效性检验第66-67页
    5.5 排气侧伸出部的改进及对比第67-75页
        5.5.1 计算模型的改进第67-68页
        5.5.2 模拟结果对比第68-75页
    5.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6 气缸盖结构变动后热-机耦合强度校核第76-89页
    6.1 热-机耦合模型建立第76-77页
    6.2 载荷及约束条件的施加第77-80页
        6.2.1 外部导入载荷第77-79页
        6.2.2 机械载荷的施加及约束设置第79-80页
    6.3 计算及结果分析第80-86页
    6.4 对改进后气缸盖的强度校核第86-88页
    6.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7 总结与展望第89-92页
    7.1 全文工作总结第89-91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油机喷油嘴流固热耦合模拟研究
下一篇:分子筛SCR催化剂降低柴油机NO_x反应机理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