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两亲性分子的自组装 | 第11-16页 |
1.1.1 两亲性分子自组装介绍 | 第11页 |
1.1.2 Bola型两亲性分子的概述 | 第11-12页 |
1.1.3 Bola型两亲性分子的自组装及形貌调控 | 第12-16页 |
1.2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 | 第16-25页 |
1.2.1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提出及现象 | 第16-18页 |
1.2.2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机理 | 第18-20页 |
1.2.3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化合物 | 第20-24页 |
1.2.3.1 碳氢类化合物 | 第20-21页 |
1.2.3.2 含杂原子的化合物 | 第21-23页 |
1.2.3.3 带有氰基的化合物 | 第23页 |
1.2.3.4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聚合物 | 第23-24页 |
1.2.4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生物成像应用 | 第24-25页 |
1.3 富勒烯衍生物 | 第25-29页 |
1.3.1 两亲性富勒烯衍生物的自组装 | 第25-27页 |
1.3.2 富勒烯衍生物自组装的应用 | 第27-29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29-3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1.4.2 总体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第2章 含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基团的两亲性分子的自组装及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8页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2.3 两亲性分子(TPE-11)的合成路线 | 第33-36页 |
2.2.4 细胞实验 | 第36-37页 |
2.2.4.1 细胞成像实验 | 第36-37页 |
2.2.4.2 生物相容性测试 | 第37页 |
2.2.5 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2.3.1 TPE-11分子自组装的行为研究 | 第38-40页 |
2.3.1.1 荧光法测定TPE-11分子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28 | 第38-39页 |
2.3.1.2 紫外-可见光吸收法与电导率法辅助证明TPE-11在水溶液中的CMC | 第39-40页 |
2.3.2 TPE-11分子自组装形貌的研究 | 第40-42页 |
2.3.2.1 TPE-11在溶液中的组装形貌 | 第40-42页 |
2.3.2.2 TPE-11在干态的组装形貌 | 第42页 |
2.3.3 TPE-11荧光性能研究 | 第42-43页 |
2.3.4 TPE-11分子在生物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两亲性富勒烯衍生物的自组装及光电性能研究 | 第45-58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50页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4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3.2.3 富勒烯衍生物(PCBDANI)组装体的制备方法 | 第47页 |
3.2.4 器件制备 | 第47-48页 |
3.2.5 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48-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3.3.1 PCBDANI聚集条件的研究 | 第50-51页 |
3.3.2 PCBDANI聚集体形貌的调控 | 第51-54页 |
3.3.2.1 浓度和溶剂对聚集体形貌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2.2 聚集体有序性的研究 | 第53-54页 |
3.3.3 PCBDANI聚集体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第54-57页 |
3.3.3.1 形貌对正向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3.2 形貌对反向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3.3 电子迁移率的测定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8-60页 |
4.1 总结 | 第58-59页 |
4.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4页 |
硕士论文工作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