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S-DYNA桥面跳车对旧拱桥受力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车桥耦合研究发展史 | 第10-15页 |
1.2.1 车桥共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车桥共振模型发展 | 第12-15页 |
1.3 桥面不平影响研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桥梁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18-33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哈密尔顿原理(Hamilton) | 第19-26页 |
2.2.1 初等梁振动方程 | 第23-24页 |
2.2.2 轴向受力梁振动方程 | 第24-25页 |
2.2.3 铁木辛柯梁振动方程 | 第25-26页 |
2.3 振动方程近似分析 | 第26-29页 |
2.3.1 能量法 | 第27页 |
2.3.2 等代梁法 | 第27-28页 |
2.3.3 加权残值法 | 第28-29页 |
2.4 拱桥车辆强迫振动 | 第29-32页 |
2.4.1 简谐力作用振动 | 第29-30页 |
2.4.2 汽车荷载振动 | 第30-31页 |
2.4.3 弯扭强迫振动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软件介绍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3-54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软件运用简介 | 第33-36页 |
3.2.1 前处理软件Hypermesh | 第33-34页 |
3.2.2 LS-DYNA | 第34-36页 |
3.3 车辆模型 | 第36-38页 |
3.3.1 车辆概况 | 第36-37页 |
3.3.2 车辆模型 | 第37-38页 |
3.4 桥梁模型 | 第38-42页 |
3.4.1 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3.4.2 材料定义 | 第40-41页 |
3.4.3 连接与接触 | 第41-42页 |
3.4.4 边界条件 | 第42页 |
3.5 桥梁模态分析 | 第42-44页 |
3.6 车桥动力分析 | 第44-53页 |
3.6.1 动力参数设定 | 第44-45页 |
3.6.2 平顺桥面动力分析 | 第45-46页 |
3.6.3 不平顺桥面动力分析 | 第46-48页 |
3.6.4 跳车桥面动力分析 | 第48-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桥面跳车仿真分析 | 第54-85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不同位置跳车分析 | 第54-65页 |
4.2.1 横桥向不同位置跳车 | 第54-62页 |
4.2.2 纵桥向不同位置跳车 | 第62-65页 |
4.3 障碍高度对跳车影响 | 第65-69页 |
4.3.1 障碍高度对挠度影响 | 第66-67页 |
4.3.2 障碍高度对应力影响 | 第67-68页 |
4.3.3 障碍高度对振动影响 | 第68-69页 |
4.4 车速对跳车的影响 | 第69-76页 |
4.4.1 车速对挠度影响 | 第70-72页 |
4.4.2 车速对应力影响 | 第72-73页 |
4.4.3 车速对振动响应影响 | 第73-76页 |
4.5 车重对跳车的影响 | 第76-83页 |
4.5.1 车重对挠度影响 | 第77-78页 |
4.5.2 车重对应力影响 | 第78-80页 |
4.5.3 车重对振动响应影响 | 第80-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桥面跳车防治措施研究 | 第85-93页 |
5.1 最大应力控制 | 第85-88页 |
5.1.1. 跳车位置控制 | 第85-86页 |
5.1.2. 障碍高度控制 | 第86页 |
5.1.3. 车速控制 | 第86-87页 |
5.1.4. 车重控制 | 第87-88页 |
5.2 行车舒适度控制 | 第88-92页 |
5.2.1. 障碍高度控制 | 第89-90页 |
5.2.2. 车速控制 | 第90-91页 |
5.2.3. 车重控制 | 第91-9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页 |
6.2 展望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