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悬索桥缆索吊装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悬索桥构造与计算理论 | 第10-14页 |
1.3 国内外悬索桥的发展 | 第14-17页 |
1.3.1 国外悬索桥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2 我国悬索桥发展 | 第16-17页 |
1.4 缆索吊装法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悬索桥加劲梁施工方法 | 第18-24页 |
2.1 悬索桥加劲梁施工方法 | 第18-22页 |
2.1.1 跨缆吊机法 | 第18-19页 |
2.1.2 桥面吊机法 | 第19-20页 |
2.1.3 轨索移梁法 | 第20-22页 |
2.2 三种吊装施工方法总结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缆索吊机技术要点归纳 | 第24-48页 |
3.1 吊机分类 | 第24-26页 |
3.2 承载索 | 第26-31页 |
3.2.1 承载索钢索的选择 | 第27-28页 |
3.2.2 承载索一般技术要求 | 第28-29页 |
3.2.3 承载索验算 | 第29-30页 |
3.2.4 破断应力安全系数 | 第30-31页 |
3.3 牵引索 | 第31-33页 |
3.3.1 牵引索的布置 | 第31页 |
3.3.2 牵引索一般技术要求 | 第31-32页 |
3.3.3 牵引索验算 | 第32-33页 |
3.4 起重索 | 第33-36页 |
3.4.1 起重索的布置 | 第33-34页 |
3.4.2 起重索一般技术要求 | 第34-35页 |
3.4.3 起重索验算 | 第35-36页 |
3.5 承马 | 第36-40页 |
3.6 载重小车 | 第40-41页 |
3.7 索鞍与索鞍支架 | 第41-42页 |
3.8 吊具 | 第42页 |
3.9 电气和控制系统 | 第42-43页 |
3.10 卷扬机 | 第43-44页 |
3.11 试验检验项目及方法 | 第44-46页 |
3.11.1 空载试验 | 第44-45页 |
3.11.2 动荷载试验 | 第45页 |
3.11.3 静荷载试验 | 第45-46页 |
3.11.4 缆索吊装工序 | 第46页 |
3.12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龙江桥缆索吊机计算 | 第48-63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8-53页 |
4.1.1 自然条件 | 第48页 |
4.1.2 工程简介 | 第48-49页 |
4.1.3 加劲梁吊装顺序 | 第49页 |
4.1.4 缆索吊装系统简介 | 第49-51页 |
4.1.5 计算参数 | 第51-53页 |
4.2 承载索计算 | 第53-58页 |
4.2.1 跨中满载工况 | 第54-56页 |
4.2.2 承载索空索架设工况 | 第56页 |
4.2.3 载重小车位于跨中工况 | 第56-57页 |
4.2.4 塔前 20m最大吊重工况 | 第57-58页 |
4.3 起重索计算 | 第58-59页 |
4.3.1 起重索破断力验算 | 第58-59页 |
4.3.2 起重索接触应力验算 | 第59页 |
4.4 牵引索计算 | 第59-61页 |
4.4.1 牵引力计算 | 第60-61页 |
4.4.2 牵引索破断拉力验算 | 第61页 |
4.4.3 牵引索接触应力验算 | 第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随跨度增加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变化情况 | 第63-73页 |
5.1 影响缆索吊承载索受力的主要因素 | 第63-64页 |
5.1.1 跨度、吊重的影响 | 第63页 |
5.1.2 垂跨比对于缆索吊受力影响 | 第63-64页 |
5.2 安全性随跨度增加的变化情况 | 第64-68页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5.2.2 安全性随跨度增加的变化 | 第66-68页 |
5.3 经济性随跨度增加的变化情况 | 第68-71页 |
5.3.1 起吊能力随跨度增加的变化 | 第68-69页 |
5.3.2 材料利用率随跨度增加的变化 | 第69-70页 |
5.3.3 自重比重随跨度增大的变化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