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3页 |
1.1 病原体 | 第15页 |
1.2 生活史 | 第15-16页 |
1.3 流行病学 | 第16-18页 |
1.3.1 地理分布 | 第16-17页 |
1.3.2 传播媒介 | 第17页 |
1.3.3 储存宿主 | 第17-18页 |
1.4 致病机制与致病相关蛋白 | 第18-20页 |
1.5 临床症状 | 第20页 |
1.6 诊断方法 | 第20-21页 |
1.6.1 病原学检测 | 第20-21页 |
1.6.1.1 病原的直接检测 | 第20页 |
1.6.1.2 病原的分离培养 | 第20-21页 |
1.6.2 血清学检测 | 第21页 |
1.6.3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21页 |
1.6.4 新的检测方法 | 第21页 |
1.7 P66基因的研究 | 第21-22页 |
1.8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部分地区的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调查 | 第23-33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23页 |
2.1.2 野外样品收集 | 第23页 |
2.1.3 试剂 | 第23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方法 | 第24-29页 |
2.2.1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第24页 |
2.2.2 伽氏疏螺旋体尚志株的培养 | 第24-25页 |
2.2.3 蜱样品的采集及鉴定 | 第25页 |
2.2.4 DNA提取 | 第25-26页 |
2.2.4.1 伽氏疏螺旋体尚志株D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4.2 蜱DNA的提取 | 第26页 |
2.2.5 样品的PCR检测 | 第26-27页 |
2.2.6 PCR阳性产物纯化与回收 | 第27-28页 |
2.2.7 目的基因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 第28页 |
2.2.7.1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28页 |
2.2.7.2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8页 |
2.2.7.3 挑斑摇菌和检测 | 第28页 |
2.2.8 序列和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结果 | 第29-31页 |
2.3.1 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检测 | 第29页 |
2.3.2 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29-31页 |
2.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伽氏疏螺旋体尚志株P66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44页 |
3.1 材料 | 第33页 |
3.1.1 实验菌株 | 第33页 |
3.1.2 试剂 | 第33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2 方法 | 第33-36页 |
3.2.1 伽氏疏螺旋体尚志株的培养 | 第33页 |
3.2.2 伽氏疏螺旋体尚志株总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3.2.3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 第34页 |
3.2.4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第34-35页 |
3.2.5 P66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 | 第35页 |
3.2.6 PCR产物胶回收 | 第35页 |
3.2.7 胶回收产物的连接、转化和测序 | 第35-36页 |
3.2.7.1 胶回收产物的连接 | 第35-36页 |
3.2.7.2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6页 |
3.2.7.3 挑斑摇菌和检测 | 第36页 |
3.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页 |
3.3 结果 | 第36-42页 |
3.3.1 伽氏疏螺旋体尚志株P66基因全长的扩增 | 第36-37页 |
3.3.2 伽氏疏螺旋体尚志株P66基因的进化关系 | 第37-38页 |
3.3.3 P66蛋白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3.3.4 P66蛋白的亲/疏水性和二级结构预测 | 第40页 |
3.3.5 P66蛋白的功能域和信号肽预测 | 第40-41页 |
3.3.6 P66蛋白的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 第41-42页 |
3.4 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伽氏疏螺旋体尚志株P66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4-54页 |
4.1 材料 | 第44页 |
4.1.1 实验菌株及实验动物 | 第44页 |
4.1.2 试剂 | 第44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44页 |
4.2 方法 | 第44-48页 |
4.2.1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第44-45页 |
4.2.2 目的基因PCR扩增 | 第45页 |
4.2.3 PCR产物的目的片段胶回收 | 第45页 |
4.2.4 胶回收产物的连接、转化和测序 | 第45-46页 |
4.2.4.1 胶回收产物的连接 | 第45-46页 |
4.2.4.2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6页 |
4.2.4.3 挑斑摇菌和检测 | 第46页 |
4.2.5 质粒提取 | 第46页 |
4.2.6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6-47页 |
4.2.6.1 克隆质粒与表达载体的双酶切 | 第46页 |
4.2.6.2 目的片段和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46-47页 |
4.2.6.3 转化、挑斑和摇菌 | 第47页 |
4.2.6.4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7页 |
4.2.7 重组质粒的的原核表达 | 第47页 |
4.2.8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7-48页 |
4.2.9 兔源抗体的制备、特异性及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48页 |
4.2.10 多克隆抗体对天然蛋白的识别 | 第48页 |
4.3 结果 | 第48-52页 |
4.3.1 P66基因的扩增 | 第48-49页 |
4.3.2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49-50页 |
4.3.3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50页 |
4.3.4 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50-51页 |
4.3.5 天然蛋白的识别与鉴定分析 | 第51-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伽氏疏螺旋体尚志株P66基因在宿主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54-62页 |
5.1 材料 | 第54页 |
5.1.1 实验菌株及实验动物 | 第54页 |
5.1.2 试剂 | 第54页 |
5.1.3 仪器设备 | 第54页 |
5.2 方法 | 第54-56页 |
5.2.1 伽氏疏螺旋体尚志株的培养 | 第54页 |
5.2.2 动物实验 | 第54-55页 |
5.2.3 小鼠脏器的收集 | 第55页 |
5.2.4 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55页 |
5.2.5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 第55页 |
5.2.6 引物设计和合成 | 第55-56页 |
5.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56页 |
5.3 结果 | 第56-60页 |
5.3.1 P66基因在同一组织不同时间点的表达丰度 | 第56-58页 |
5.3.2 P66基因在同一时间点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 | 第58-60页 |
5.4 讨论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