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围岩压力理论发展与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3-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5 可行性分析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隧道围岩失稳机理分析 | 第20-29页 |
2.1 隧道围岩失稳类型及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2.2 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 | 第22-26页 |
2.2.1 自然因素 | 第22-24页 |
2.2.2 人为因素 | 第24-26页 |
2.3 围岩失稳判据研究 | 第26-28页 |
2.3.1 围岩强度判据 | 第26-27页 |
2.3.2 围岩变形量或变形率判据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基本理论 | 第29-38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强度折减数值分析方法 | 第29-36页 |
3.2.1 安全系数的定义 | 第29-31页 |
3.2.2 岩土材料本构关系 | 第31-33页 |
3.2.3 屈服准则的影响与选用 | 第33-36页 |
3.3 不同D-P准则之间的安全系数转换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不同强度折减系数对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 | 第38-59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双折减系数基本原理 | 第38-40页 |
4.2.1 双折减系数理论依据 | 第38-39页 |
4.2.2 双折减系数实现方法 | 第39-40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40-57页 |
4.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1-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刚度退化下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59-70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刚度退化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59-62页 |
5.2.1 M-C准则推导的泊松比的折减方法 | 第59-61页 |
5.2.2 刚度参数E和? 同时进行调整 | 第61页 |
5.2.3 只调整? | 第61-62页 |
5.2.4 只调整E | 第62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62-68页 |
5.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5.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