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1.1 选题的依据 | 第11-12页 |
1.1.1“振兴三大球”的大背景 | 第11页 |
1.1.2 四川省竞技排球的现状 | 第11-12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2.1 国内传统校、布点校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2.1.1 国内传统校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1.2 国内布点校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 国内外后备人才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1 国内后备人才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2 国外后备人才研究现状 | 第18页 |
2.3 四川省排球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3.1 四川省学校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3.2 四川省竞技排球研究现状 | 第19页 |
2.3.3 四川省排球传统校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2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3.2.2 访谈法 | 第20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20-21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1页 |
3.2.5 综合分析法 | 第21-22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2-41页 |
4.1 振兴三大球背景下相关部门为振兴排球采取的措施 | 第22-23页 |
4.1.1 四川省体育局和排管中心采取的措施 | 第22页 |
4.1.2 四川省排球协会采取的措施 | 第22-23页 |
4.1.3 学校采取的措施 | 第23页 |
4.2 四川省排球运动概况 | 第23-24页 |
4.2.1 四川省竞技排球 | 第23页 |
4.2.2 四川省学校排球 | 第23-24页 |
4.3 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和排球布点校的界定 | 第24-26页 |
4.3.1 排球传统项目学校 | 第24-25页 |
4.3.2 排球布点学校 | 第25-26页 |
4.4 四川省排球传统校和排球布点校分布 | 第26-27页 |
4.5 排球传统校与排球布点校的区别 | 第27-28页 |
4.6 排球传统校与排球布点校教练员 | 第28-34页 |
4.6.1 教练员基本情况 | 第29-31页 |
4.6.2 教练员的待遇 | 第31-32页 |
4.6.3 教练员的学习和培训 | 第32-33页 |
4.6.4 教练员的奖励 | 第33-34页 |
4.6.5 振兴三大球背景对传统校、布点校教练员工作的影响 | 第34页 |
4.7 排球传统校、排球布点校运动员升学情况 | 第34-38页 |
4.7.1 运动员的训练 | 第34-35页 |
4.7.2 学校参加比赛情况 | 第35-36页 |
4.7.3 学生学习排球的动机 | 第36-37页 |
4.7.4 运动员的选拔与出路 | 第37-38页 |
4.8 排球传统校、排球布点校领导和家长的态度 | 第38-39页 |
4.8.1 家长的态度 | 第38-39页 |
4.8.2 领导的态度 | 第39页 |
4.9 排球传统校、排球布点校场地器材及训练经费 | 第39-41页 |
4.9.1 体育设施及场地器材 | 第39-40页 |
4.9.2 经费的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1-45页 |
5.1 结论 | 第41-42页 |
5.2 建议 | 第42-45页 |
5.2.1 整合资源,重新布点 | 第42页 |
5.2.2 建立与完善学生输送和出路等保障制度 | 第42页 |
5.2.3 加强排球传统校、排球布点校宣传力度 | 第42-43页 |
5.2.4 建立与完善排球传统校、排球布点校教师保障制度 | 第43页 |
5.2.5 排球传统校、排球布点校训练经费来源需多样化 | 第43页 |
5.2.6 省级排球比赛的形式需多样化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