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2.1 抓举的运动学研究 | 第13-18页 |
2.2 抓举的肌电测试和动力学研究 | 第18-21页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1-2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2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3.3 运动学测量法 | 第21-24页 |
3.3.1 录像采集 | 第21-22页 |
3.3.2 拍摄注意事项 | 第22-23页 |
3.3.3 录像解析系统 | 第23页 |
3.3.4 运动学指标 | 第23-24页 |
3.3.5 动作阶段划分 | 第24页 |
3.4 肌电图测试法 | 第24-27页 |
3.4.1 测量肌群的选择及其主要功能 | 第24-25页 |
3.4.2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 第25页 |
3.4.3 肌电数据采集 | 第25-26页 |
3.4.4 肌电图分析指标 | 第26页 |
3.4.5 肌电图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3.5 数理统计法 | 第27-2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71页 |
4.1 抓举的运动学(杠铃加速度、杠铃速度、杠铃高度)和肌电(均方根振幅、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相关数据 | 第29-34页 |
4.1.1 谭某抓举运动学和肌电相关数据 | 第29-32页 |
4.1.2 田某抓举运动学和肌电相关数据 | 第32-34页 |
4.2 伸膝提铃阶段 | 第34-40页 |
4.2.1 谭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34-37页 |
4.2.2 田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37-40页 |
4.3 引膝阶段 | 第40-46页 |
4.3.1 谭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40-43页 |
4.3.2 田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43-46页 |
4.4 发力阶段 | 第46-52页 |
4.4.1 谭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46-49页 |
4.4.2 田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49-51页 |
4.4.3 杠铃高度与速度变化 | 第51-52页 |
4.5 惯性上升阶段 | 第52-57页 |
4.5.1 谭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53-55页 |
4.5.2 田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55-57页 |
4.5.3 杠铃高度与速度变化 | 第57页 |
4.6 下蹲支撑阶段 | 第57-62页 |
4.6.1 谭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57-60页 |
4.6.2 田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60-62页 |
4.7 起立阶段 | 第62-65页 |
4.8 抓举过程中杠铃加速度、杠铃速度及起主要作用的肌群、各肌群到达振幅峰值前的时间 | 第65-71页 |
4.8.1 谭某抓举各动作阶段起主要作用的肌肉和最早到达振幅峰值的肌肉 | 第65-67页 |
4.8.2 田某抓举各动作阶段起主要作用的肌肉和最早到达振幅峰值的肌肉 | 第67-69页 |
4.8.3 杠铃加速度和杠铃速度曲线图 | 第69-7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建议 | 第72-73页 |
6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