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举重论文

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与肌电关系研究--以谭诗芳、田东慧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引言第11-13页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1-13页
2 研究综述第13-21页
    2.1 抓举的运动学研究第13-18页
    2.2 抓举的肌电测试和动力学研究第18-21页
3 研究对象及方法第21-29页
    3.1 研究对象第21页
    3.2 文献资料法第21页
    3.3 运动学测量法第21-24页
        3.3.1 录像采集第21-22页
        3.3.2 拍摄注意事项第22-23页
        3.3.3 录像解析系统第23页
        3.3.4 运动学指标第23-24页
        3.3.5 动作阶段划分第24页
    3.4 肌电图测试法第24-27页
        3.4.1 测量肌群的选择及其主要功能第24-25页
        3.4.2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第25页
        3.4.3 肌电数据采集第25-26页
        3.4.4 肌电图分析指标第26页
        3.4.5 肌电图数据处理方法第26-27页
    3.5 数理统计法第27-29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9-71页
    4.1 抓举的运动学(杠铃加速度、杠铃速度、杠铃高度)和肌电(均方根振幅、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相关数据第29-34页
        4.1.1 谭某抓举运动学和肌电相关数据第29-32页
        4.1.2 田某抓举运动学和肌电相关数据第32-34页
    4.2 伸膝提铃阶段第34-40页
        4.2.1 谭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34-37页
        4.2.2 田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37-40页
    4.3 引膝阶段第40-46页
        4.3.1 谭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40-43页
        4.3.2 田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43-46页
    4.4 发力阶段第46-52页
        4.4.1 谭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46-49页
        4.4.2 田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49-51页
        4.4.3 杠铃高度与速度变化第51-52页
    4.5 惯性上升阶段第52-57页
        4.5.1 谭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53-55页
        4.5.2 田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55-57页
        4.5.3 杠铃高度与速度变化第57页
    4.6 下蹲支撑阶段第57-62页
        4.6.1 谭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57-60页
        4.6.2 田某杠铃加速度、肌电均方根振幅及肌电达到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60-62页
    4.7 起立阶段第62-65页
    4.8 抓举过程中杠铃加速度、杠铃速度及起主要作用的肌群、各肌群到达振幅峰值前的时间第65-71页
        4.8.1 谭某抓举各动作阶段起主要作用的肌肉和最早到达振幅峰值的肌肉第65-67页
        4.8.2 田某抓举各动作阶段起主要作用的肌肉和最早到达振幅峰值的肌肉第67-69页
        4.8.3 杠铃加速度和杠铃速度曲线图第69-71页
5 结论与建议第71-73页
    5.1 结论第71-72页
    5.2 建议第72-73页
6 研究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化舞蹈基础训练对普通高校啦啦操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以花球啦啦操教学为例
下一篇: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关系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