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力学论文--结构动力学论文

损伤可控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9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3页
        1.1.1 地震灾害的特点第19-20页
        1.1.2 现有抗震设计思想的不足第20-21页
        1.1.3 研究地震作用下结构可恢复性的重要意义第21-22页
        1.1.4 传统钢筋混凝土(RC)结构要实现良好的震后可修复性有难度第22-23页
        1.1.5 损伤可控结构的提出第23页
    1.2 研究现状第23-32页
        1.2.1 建筑破坏等级划分第23-24页
        1.2.2 结构震后性能鉴定现状第24-26页
        1.2.3 可修复性能指标研究现状第26-31页
        1.2.4 损伤可控结构研究现状第31-32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32页
        1.3.1 损伤可控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和可修复性定量评价指标亟需研究第32页
        1.3.2 损伤可控结构适用的“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设计理论尚未建立第32页
    1.4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以及章节安排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39页
第2章 损伤可控结构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第39-73页
    2.1 引言第39页
    2.2 结构典型震害第39-43页
        2.2.1 桥梁结构的典型震害第39-41页
        2.2.2 房屋结构的典型震害第41-43页
    2.3 结构修复技术第43-45页
    2.4 结构地震作用下的经济损失第45-46页
    2.5 损伤可控结构及其评价指标框架第46-56页
        2.5.1 结构可修复性技术指标第47-50页
        2.5.2 结构可修复性经济指标第50-51页
        2.5.3 损伤可控结构评价框架第51-52页
        2.5.4 损伤可控技术指标限值第52-56页
    2.6 结构损伤控制及其实现方法第56-65页
        2.6.1 预应力技术实现损伤可控第56-61页
        2.6.2 新型材料实现结构损伤可控第61-64页
        2.6.3 改变结构体系实现结构损伤可控第64-65页
    2.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第3章 结构震后残余位移产生机理研究第73-87页
    3.1 引言第73页
    3.2 震后残余位移研究现状第73-78页
        3.2.1 残余位移定义第73-74页
        3.2.2 残余位移相关研究第74-77页
        3.2.3 残余位移影响因素第77-78页
    3.3 残余位移产生机理第78-83页
        3.3.1 计算模型与地震动输入第79-80页
        3.3.2 结构的位移响应分析第80-82页
        3.3.3 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第82-83页
    3.4 本章小结第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第4章 单/多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响应及其计算方法第87-113页
    4.1 引言第87页
    4.2 计算模型第87-89页
        4.2.1 单自由度体系计算模型第87页
        4.2.2 多自由度体系计算模型第87-89页
    4.3 地震动输入第89-96页
        4.3.1 PEER强震数据库第89-92页
        4.3.2 本文所选择的地震动第92-96页
    4.4 单自由度体系计算结果分析第96-102页
        4.4.1 残余位移角第96-97页
        4.4.2 屈服后刚度的影响第97页
        4.4.3 周期和强度折减系数第97-98页
        4.4.4 单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谱第98-102页
    4.5 多自由度体系计算结果分析第102-108页
        4.5.1 残余位移(角)离散性分析第103-104页
        4.5.2 屈服后刚度比的影响第104-106页
        4.5.3 多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谱第106-108页
    4.6 论值与试验值对比第108-109页
    4.7 本章小结第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第5章 考虑最大位移和残余位移的时程分析法地震动输入选择第113-135页
    5.1 引言第113-114页
    5.2 地震动强度指标概述第114-116页
    5.3 恢复力模型与地震动输入简介第116-122页
    5.4 地震动强度指标优劣评价第122-123页
    5.5 最大弹塑性位移和地震强度指标相关性分析第123-127页
        5.5.1 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第123-126页
        5.5.2 屈服后刚度的影响第126-127页
    5.6 残余位移和地震强度指标相关性分析第127-132页
        5.6.1 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第127-131页
        5.6.2 屈服后刚度的影响第131-132页
    5.7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5页
第6章 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方法第135-149页
    6.1 引言第135页
    6.2 研究现状第135-139页
    6.3 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第139-146页
        6.3.1 设计流程第139-142页
        6.3.2 设计算例第142-146页
        6.3.3 “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方法与“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方法的比较第146页
    6.4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49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49-153页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49-150页
        7.1.1 损伤可控结构的概念、评价以及实现方法第149页
        7.1.2 残余位移机理研究第149页
        7.1.3 单/多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响应及其计算方法第149-150页
        7.1.4 考虑结构最大位移和残余位移的地震动输入第150页
        7.1.5 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方法第150页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50-153页
        7.2.1 损伤可控结构的开发第151页
        7.2.2 损伤可控结构静力与动力试验研究第151页
        7.2.3 复杂结构残余位移响应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155页
作者简介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基因组扫描筛选德保矮马矮小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研究
下一篇:新型可控装载机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