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2.1 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 第12-13页 |
2.2 青少年罪犯的解释风格: | 第13-15页 |
2.2.1 解释风格的定义 | 第13-14页 |
2.2.2 解释风格的测量 | 第14-15页 |
2.2.3 青少年罪犯解释风格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2.3 青少年罪犯的自我概念: | 第15-18页 |
2.3.1 自我概念的定义 | 第16-17页 |
2.3.2 自我概念的测量 | 第17-18页 |
2.3.3 青少年罪犯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2.4 青少年罪犯的依恋类型 | 第18-21页 |
2.4.1 依恋的定义 | 第18-19页 |
2.4.2 依恋类型的测量 | 第19-20页 |
2.4.3 青少年罪犯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5 青少年罪犯的解释风格、自我概念与依恋类型的关系 | 第21-23页 |
3 问题的提出 | 第23-26页 |
3.1 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23页 |
3.2 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3.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3.2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4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4.2 研究工具: | 第26-28页 |
4.3 施测程序 | 第28页 |
4.4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28-29页 |
5 研究结果 | 第29-37页 |
5.1 青少年罪犯的解释风格与自我概念、依恋类型的描述性统计 | 第29-34页 |
5.1.1 青少年罪犯自我概念分析 | 第29-31页 |
5.1.2 青少年罪犯依恋分析 | 第31-32页 |
5.1.3 青少年罪犯解释风格分析 | 第32-34页 |
5.2 青少年罪犯的解释风格与自我概念、依恋类型的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5.2.1 青少年罪犯的解释风格与自我概念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5.2.2 青少年罪犯的解释风格与依恋类型相关分析 | 第35页 |
5.3 青少年罪犯自我概念、依恋类型对解释风格的回归分析 | 第35-37页 |
6 讨论 | 第37-41页 |
6.1 青少年罪犯的解释风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7-38页 |
6.1.1 青少年罪犯解释风格的性别差异 | 第37页 |
6.1.2 青少年罪犯解释风格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 第37页 |
6.1.3 青少年罪犯解释风格在父母婚姻上的差异 | 第37-38页 |
6.2 青少年罪犯解释风格与自我概念、依恋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38-39页 |
6.2.1 青少年罪犯解释风格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38页 |
6.2.2 青少年罪犯解释风格与依恋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38-39页 |
6.3 青少年罪犯的自我概念、依恋类型对解释风格的预测作用 | 第39页 |
6.4 建议 | 第39-40页 |
6.5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7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