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s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控源减排和减负修复的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国外水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理论研究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8-24页 |
2.1“三条红线”的内涵 | 第18页 |
2.2 控源减排和减负修复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控源减排和减负修复 | 第18-19页 |
2.2.2 控源减排和减负修复绩效 | 第19-20页 |
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0-24页 |
2.3.1 构建原则 | 第20页 |
2.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2.3.3 指标体系功能 | 第21页 |
2.3.4 建立指标体系 | 第21-24页 |
第3章 区域水资源控源减排和减负修复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24-29页 |
3.1 熵权法赋权 | 第24-25页 |
3.1.1 数据归一化处理 | 第24-25页 |
3.1.2 熵值计算 | 第25页 |
3.1.3 熵权计算 | 第25页 |
3.2 模糊评价法 | 第25-28页 |
3.2.1 建立评价因素集 | 第26页 |
3.2.2 确定等级评语集 | 第26页 |
3.2.3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26-27页 |
3.2.4 模糊评价矩阵R的确定 | 第27-28页 |
3.3 熵权模糊综合评价 | 第28-29页 |
第4章 辽河源头区四平市绩效评价实例 | 第29-43页 |
4.1 区域概况 | 第29-30页 |
4.1.1 辽河概况 | 第29页 |
4.1.2 现存问题 | 第29-30页 |
4.2 熵权模糊综合评价 | 第30-36页 |
4.2.1 熵权法赋权 | 第30-33页 |
4.2.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3-36页 |
4.3 评价与分析 | 第36-41页 |
4.3.1 准则层面绩效评价分析 | 第36-39页 |
4.3.2 目标层面绩效评价分析 | 第39-41页 |
4.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结论 | 第43页 |
5.2 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