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1979-1984徐克早期电影对文化中国的认同 | 第17-29页 |
第一节 早期三部曲的“孤城”意向 | 第17-22页 |
(一) “孤城”意向的成因 | 第17-19页 |
(二) 封闭空间的困顿与无助 | 第19-20页 |
(三) 开放空间的自我封闭 | 第20-22页 |
第二节 英雄情结 | 第22-25页 |
(一) 交错的空间与时间 | 第22-24页 |
(二) 英雄的横空出现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怀旧思潮下的拼贴想象 | 第25-29页 |
(一) 香港与上海的双城关系 | 第25-26页 |
(二) 《上海之夜》主题透视 | 第26-27页 |
(三) 《新上海滩》的既定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1985-1997身份认同转折的契机 | 第29-38页 |
第一节 “浮城”命运下的身份探寻 | 第29-32页 |
(一) “浮城”身份的显性表达 | 第29-31页 |
(二) “浮城”身份的隐性表达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从身世之苦到寻根之旅 | 第32-38页 |
(一) 泥土气质的融入 | 第32-34页 |
(二)在民间故事中找到身份认同 | 第34-35页 |
(三) 厚积薄发的爱国精神 | 第35-38页 |
第三章 1997后从文化中国的认同到政治中国认同的转变 | 第38-46页 |
第一节 介入文化政治 | 第38-42页 |
(一) 从侠义到忠义的转变 | 第39-40页 |
(二) 中国元素的现代品质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对话主旋律 | 第42-46页 |
(一) 返璞归真 | 第42-44页 |
(二) 全面融合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