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 总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关键概念的内涵界定 | 第17页 |
2.1.1 信用的内涵界定 | 第17页 |
2.1.2 个人信用评分的内涵界定 | 第17页 |
2.2 信用理论 | 第17-19页 |
2.2.1 马克思信用理论 | 第17-18页 |
2.2.2 近代西方经济学信用理论 | 第18页 |
2.2.3 吴氏三维信用理论 | 第18-19页 |
2.3 信用评分方法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3.1 决策树评分方法 | 第19页 |
2.3.2 神经网络法 | 第19页 |
2.3.3 层次分析法 | 第19-21页 |
3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思想的提出 | 第21-29页 |
3.1 当前商业银行评分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 第21-23页 |
3.1.1 当前指标体系应用时覆盖面较窄 | 第21页 |
3.1.2 采集的个人信用数据不够全面 | 第21-22页 |
3.1.3 征信机构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性 | 第22页 |
3.1.4 评分时各机构相互独立造成个人信用评分的误差 | 第22-23页 |
3.2 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分发展的新契机 | 第23-25页 |
3.2.1 信用需求的扩大 | 第23页 |
3.2.2 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化 | 第23-25页 |
3.2.3 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新趋势 | 第25页 |
3.3 引入“互联网+”特色的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优越性 | 第25-26页 |
3.3.1 更强的信息共享性 | 第25页 |
3.3.2 更广泛的数据来源与更低的边际成本 | 第25-26页 |
3.3.3 更普遍的应用性 | 第26页 |
3.4 实施“互联网+”特色的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 第26-29页 |
3.4.1 中国人民银行已实现部分机构的资源共享 | 第26页 |
3.4.2 互联网征信平台已具备了信用评分的功能 | 第26-27页 |
3.4.3 政策上的支持 | 第27-28页 |
3.4.4 百行征信获得牌照 | 第28-29页 |
4 构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方案设计 | 第29-50页 |
4.1 新时代下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分运作模式选择 | 第29-30页 |
4.1.1 现有个人信用评分运作模式适用性比较 | 第29-30页 |
4.1.2 中国特色背景下个人信用评分运作模式选择 | 第30页 |
4.2 新时代下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构建设计 | 第30-45页 |
4.2.1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构建设想 | 第30页 |
4.2.2 指标评价要素的选择 | 第30-36页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 第36-42页 |
4.2.4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建立 | 第42-45页 |
4.3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用评分体系的使用及例证 | 第45-50页 |
4.3.1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用评分体系的使用方法 | 第45-46页 |
4.3.2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用评分体系的使用例证 | 第46-50页 |
5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实施障碍及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5.1 实施障碍 | 第50-51页 |
5.1.1 百行征信尚未实现“信联”相关功能 | 第50页 |
5.1.2 信息安全领域存在隐患和风险 | 第50页 |
5.1.3 立法和监管体系还未完善 | 第50-51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5.2.1 政府层面 | 第51-52页 |
5.2.2 征信机构层面 | 第52页 |
5.2.3 大众使用层面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