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食物奖赏的问题 | 第11-18页 |
| 1.2.1 食物奖赏问题的历史背景 | 第11-12页 |
| 1.2.2 食物奖赏的理论模型 | 第12-13页 |
| 1.2.3 食物奖赏研究的进展 | 第13-17页 |
| 1.2.4 个体食物奖赏和健康的关系 | 第17-18页 |
| 1.3 过度进食相关的脑机制 | 第18-21页 |
| 1.3.1 以下丘脑为核心的摄食内稳态调节系统 | 第18-19页 |
| 1.3.2 脑岛內感受系统 | 第19页 |
| 1.3.3 以纹状体为核心的冲动系统 | 第19-20页 |
| 1.3.4 以前额皮层为主的前额控制系统 | 第20-21页 |
| 1.4 自我控制 | 第21-30页 |
| 1.4.1 自我控制界定 | 第21-23页 |
| 1.4.2 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 | 第23-26页 |
| 1.4.3 自我控制的脑神经基础 | 第26-28页 |
| 1.4.4 自我控制的研究范式概述 | 第28-30页 |
| 1.5 食物奖赏和自我控制的关联 | 第30-33页 |
| 1.5.1 冲动性和自我控制的关联 | 第30-31页 |
| 1.5.2 冲动性和食物奖赏的选择 | 第31-32页 |
| 1.5.3 自我控制和食物奖赏间的以往研究 | 第32页 |
| 1.5.4 过度进食(自我控制失败)的心理理论 | 第32-33页 |
| 2 问题提出 | 第33-35页 |
| 2.1 问题提出 | 第33页 |
| 2.2 研究目标框架 | 第33页 |
| 2.3 研究假设 | 第33-34页 |
| 2.4 本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 | 第34-35页 |
| 3 研究一:食物价值属性的判定 | 第35-41页 |
| 3.1 目的 | 第35页 |
| 3.2 方法 | 第35-37页 |
| 3.2.1 被试 | 第35页 |
| 3.2.2 实验设计和材料 | 第35页 |
| 3.2.3 测量工具 | 第35-36页 |
| 3.2.4 实验任务 | 第36页 |
| 3.2.5 实验程序 | 第36-37页 |
| 3.3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 3.4 结果 | 第37-39页 |
| 3.4.1 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质和被试对食物特性的评定 | 第37-38页 |
| 3.4.2 被试各变量间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 3.5 讨论 | 第39-41页 |
| 4 研究二:功能性磁共振下的食物奖赏的选择 | 第41-49页 |
| 4.1 目的 | 第41页 |
| 4.2 方法 | 第41-42页 |
| 4.2.1 被试 | 第41页 |
| 4.2.2 实验设计和材料 | 第41页 |
| 4.2.3 实验任务 | 第41-42页 |
| 4.2.4 实验程序 | 第42页 |
| 4.3 数据分析 | 第42-44页 |
| 4.3.1 行为数据获得及分析 | 第42-43页 |
| 4.3.2 fMRI数据获得 | 第43页 |
| 4.3.3 fMRI数据预处理 | 第43-44页 |
| 4.3.4 fMRI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4页 |
| 4.4 结果 | 第44-47页 |
| 4.4.1 行为数据结果 | 第44-45页 |
| 4.4.2 全脑组分析的结果 | 第45-46页 |
| 4.4.3 DEBQ和contrasts的ROI分析的结果 | 第46-47页 |
| 4.5 讨论 | 第47-49页 |
| 4.5.1 行为数据的结果讨论 | 第47-48页 |
| 4.5.2 全脑组分析的结果讨论 | 第48页 |
| 4.5.3 限制性进食分数与拒绝和接收下的各种条件分析的结果 | 第48-49页 |
| 5 研究讨论与结论 | 第49-53页 |
| 5.1 研究讨论 | 第49-52页 |
| 5.1.1 自我控制影响食物选择的神经机制 | 第49-50页 |
| 5.1.2 个体差异对大脑激活的影响 | 第50-52页 |
| 5.2 结论 | 第52-53页 |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 6.1 研究不足 | 第53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70页 |
| 附录 | 第70-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