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内河交通安全风险研究概述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内河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问题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内河交通安全风险识别 | 第15-27页 |
2.1 风险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 风险管理 | 第16-17页 |
2.2.1 风险管理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交通领域风险的概念 | 第17页 |
2.3 内河交通风险事件划分 | 第17-19页 |
2.3.1 碰撞风险 | 第17-18页 |
2.3.2 搁浅风险 | 第18页 |
2.3.3 触损风险 | 第18页 |
2.3.4 火灾风险 | 第18页 |
2.3.5 沉船风险 | 第18-19页 |
2.4 内河交通安全影响因素识别 | 第19-22页 |
2.4.1 内河交通安全影响因素识别流程 | 第19页 |
2.4.2 内河交通安全影响因素识别步骤 | 第19-20页 |
2.4.3 内河交通安全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 第20页 |
2.4.4 内河交通安全影响因素识别模型 | 第20-22页 |
2.5 内河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7页 |
2.5.1 人为因素 | 第22-24页 |
2.5.2 船舶因素 | 第24页 |
2.5.3 环境要素 | 第24-25页 |
2.5.4 管理因素 | 第25-27页 |
第3章 内河交通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6页 |
3.1 指标构建原则 | 第27-28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27页 |
3.1.2 系统性原则 | 第27页 |
3.1.3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7-28页 |
3.1.4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28页 |
3.2 内河交通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和指标标准确定 | 第28-36页 |
3.2.1 内河交通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确定 | 第28-29页 |
3.2.2 内河交通安全风险指标标准确定 | 第29-35页 |
3.2.3 内河交通安全指标评估标准体系 | 第35-36页 |
第4章 基于模糊综合的内河交通安全风险评估 | 第36-44页 |
4.1 内河交通安全风险的评估流程 | 第36-37页 |
4.2 DEMATEL方法概述 | 第37-38页 |
4.2.1 构建直接影响矩阵 | 第37页 |
4.2.2 计算综合影响矩阵 | 第37页 |
4.2.3 确定指标的中心度与原因度 | 第37页 |
4.2.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37-38页 |
4.3 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38-39页 |
4.4 实例验证 | 第39-44页 |
4.4.1 采用DEMATEL方法获得各个因素的权重值 | 第39-41页 |
4.4.2 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1-43页 |
4.4.3 评估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第5章 松花江水域交通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对策实例 | 第44-51页 |
5.1 松花江辖区情况 | 第44-45页 |
5.1.1 松花江的基本情况 | 第44页 |
5.1.2 松花江辖区海事安全管理状况 | 第44-45页 |
5.1.3 黑龙江海事局概况 | 第45页 |
5.2 松花江2016年5月份水域交通安全风险评估 | 第45-47页 |
5.2.1 数据的收集以及指标区间的处理 | 第45-46页 |
5.2.2 松花江2016年5月份水域交通安全风险评估 | 第46-47页 |
5.2.3 风险等级识别 | 第47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47页 |
5.4 风险控制对策 | 第47-51页 |
5.4.1 船员管理建议 | 第47-48页 |
5.4.2 船舶安全监督管理建议 | 第48-49页 |
5.4.3 完善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体制 | 第49-50页 |
5.4.4 加强危防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对策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A 内河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表 | 第56-58页 |
附录B 内河交通安全影响因素专家调查问卷 | 第58-61页 |
附录C 松花江水域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表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