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2.1 文本分析法 | 第9-10页 |
1.2.2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1.2.3 比较分析法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3.1 青春电影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大陆青春电影和青年亚文化概述 | 第16-24页 |
2.1 大陆青春电影和青年亚文化的界定 | 第16-19页 |
2.1.1 青春电影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2 大陆青春电影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3 青年亚文化的界定 | 第18-19页 |
2.2 发展状况研究 | 第19-22页 |
2.2.1 我国大陆青春电影的发展状况 | 第19-21页 |
2.2.2 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发展状况 | 第21-22页 |
2.3 我国大陆青春电影中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文本界定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大陆青春电影中青年亚文化表现的原因 | 第24-32页 |
3.1 创作者心理需求 | 第24-27页 |
3.1.1 第六代导演的边缘身份焦虑 | 第24-25页 |
3.1.2“80后”导演的青春忧伤 | 第25-26页 |
3.1.3 女性导演的女性意识 | 第26-27页 |
3.2 受众心理需求 | 第27-29页 |
3.2.1 受众自我认同心理的满足 | 第28页 |
3.2.2 受众感官的满足 | 第28-29页 |
3.3 我国电影审美风格的转变 | 第29-32页 |
3.3.1 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 | 第30-31页 |
3.3.2 电影审美风格的转变 | 第31-32页 |
第4章 我国大陆青春电影中青年亚文化的叙事表达和风格特征 | 第32-48页 |
4.1 叙事表达 | 第32-40页 |
4.1.1 叛逆成长叙事 | 第32-35页 |
4.1.2 同性恋叙事 | 第35-36页 |
4.1.3 女性叙事 | 第36-38页 |
4.1.4 边缘人物叙事 | 第38-40页 |
4.2 风格特征 | 第40-48页 |
4.2.1 人物形象边缘化 | 第40-42页 |
4.2.2 集体式狂欢 | 第42-43页 |
4.2.3 对权威的抵抗与解构 | 第43-45页 |
4.2.4 暴力奇观与身体叙事 | 第45-46页 |
4.2.5 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的表达 | 第46-48页 |
第5章 我国大陆青春电影中的青年亚文化的价值 | 第48-55页 |
5.1 电影艺术价值 | 第48-49页 |
5.1.1“中国式残酷青春”的书写 | 第48页 |
5.1.2 电影艺术中的独特风格表达 | 第48-49页 |
5.2 文化价值 | 第49-51页 |
5.2.1 青年亚文化中女性主义的表达 | 第49-50页 |
5.2.2 后现代语境下解构主义、消费主义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 社会价值 | 第51-55页 |
5.3.1 我国大陆青春电影中青年亚文化对社会的批判 | 第51-52页 |
5.3.2 我国大陆青春电影中青年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页 |